乙未秋赋不遂志归寓水村
归来不负白鸥盟,要听云山韶濩声。
钟鼎轩裳非我事,从教水到自渠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乙未:这里指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乙未年)。
2. 不遂志: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
3. 归寓水村:返回故乡的水边村庄居住。
4. 白鸥盟:与白鸥为伍,比喻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
5. 要听云山韶濩声:想要聆听云山林涛和水波荡漾的声音。
6. 钟鼎轩裳:指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钟鼎,古代铜制的打击乐器;轩裳,古代官吏的华贵服饰。
7. 非我事:与我无关的事情。
8. 水到自渠成:水到渠成的意思,表示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冠卿在这首诗中以白鸥作为象征,表达了他面对世事的豁达与超脱。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和世态炎凉之后,诗人选择了回归自然,聆听云山水谷的和谐之音,这正是他内心宁静的象征。
诗中的“钟鼎轩裳非我事”表达出诗人的隐逸思想,即摒弃世俗的名利纷争,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教水到自渠成”则意味着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这种心态正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乙未秋赋不遂志归寓水村》是南宋诗人杨冠卿在乙未年(公元1179年)秋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杨冠卿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情横溢。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屡次科场失意。乙未年秋天,他又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以偿地考取功名。在这次考试中,他深感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回到家乡的水村居住。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谋求功名,纷纷投身科举。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难以脱颖而出,这使得他们陷入了极度苦闷和无奈的境地。杨冠卿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首诗中,杨冠卿表达了他对科举失意的无奈和对家乡水村的眷恋之情。他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他在秋天里所感受到的萧瑟和寂寥。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水村的思念之情,以及在水村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这首诗反映了杨冠卿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人生际遇和心境变化,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