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草
庭草凄余碧,江风吹早寒。
带围愁里减,诗律病中宽。
隠几闲留客,迎门懒不冠。
萧然有真处,未易俗人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院子里的草在冷风中泛着绿意,寒风早早地吹来了冬天的气息。由于忧愁和疾病,我的腰带变松了,写诗的韵律也变得更加宽松。我坐在榻上,让客人随意地留下,面对大门时,我也懒得戴帽子。这样的生活虽然简朴,但难以被世俗之人所理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庭草:庭院中的草。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一种具体的草,或者是泛指。
2. 凄余碧:形容草木在寒冷的环境中呈现出的绿色。"凄"表示寒冷,"余碧"指的是草木的绿色。
3. 江风:长江的风。这里可能是用来比喻寒冷的天气。
4. 带围:腰带的宽度。这里是用来形容人的腰围,表示身体状况。
5. 诗律:诗歌的韵律和规则。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创作时的状态。
6. 病中宽:生病的时候,心情会相对平静。这里的"宽"是放松的意思。
7. 隠几:依靠在几案上。"隠"是依靠的意思,"几"是一种家具,类似于桌子或椅子。
8. 闲留客:在家里悠闲地招待客人。"闲留"是指主人在家中招待客人,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9. 迎门:迎接客人进门。"迎门"在这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欢迎客人进门。
10. 懒不冠:懒得戴帽子。这里可能是表示主人的随意和放松。
11.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宁静。"萧"是形容声音低微、寂静的词语。
12. 真处:真实的地方,即诗人所描述的环境。
13. 未易:不容易。这里是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一般人难以理解或者欣赏。
14. 俗人:普通人,一般的人。这里可能是诗人自嘲,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去完善
赏析
《庭草》是一首描述诗人自己独居生活的诗。诗人以庭院中的草为引子,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以及自己的心境。诗人在诗句“庭草凄余碧”中,通过“凄”和“碧”这两个字表达出秋天的寂静与寒冷;接下来的诗句“江风吹早寒”则更进一步地传达了秋天已经到来,寒意弥漫的意境。这样的环境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他感叹自己的腰带在忧愁中变窄,但写诗却使得他的病情得以缓解。
诗人以“带围愁里减,诗律病中宽”两句传递出一个生活孤独、病痛缠身但精神世界丰富的形象。而“隠几闲留客,迎门懒不冠”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厌倦和慵懒,更反衬出他对世俗喧嚣的不屑。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追求:“萧然有真处,未易俗人看”,表明自己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看法,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宁静。整首诗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对现实的不满,展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庭草》是南宋诗人杨冠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背景下。
杨冠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的命运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他原本是一个文人,但因为战乱不得不四处流浪。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也更加珍视家庭的温暖。
在《庭草》这首诗中,杨冠卿通过对庭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庭草的生长、枯萎、再生等过程,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希望。同时,他也通过庭草表达了对战乱中失去家园的民众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