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娇莺恰恰啼,过水翻回去。
欲共诉芳心,故绕池边树。
人去绮窗闲,弦断秦筝柱。
百啭听新声,总是伤心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的黄莺恰好啼叫,飞过水面又翻飞回原处。
它们想要共同诉说心事,于是围绕着池塘边的树木盘旋。
当离去的人儿不再倚窗,琴弦断绝在筝柱上。
千百次地转调聆听新曲,但总还是那些令人伤感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生查子》:词牌名。
娇莺:叫声悦耳的黄莺鸟。
恰恰:黄莺的叫声。
过水翻回去:形容黄莺在池塘边飞过的场景。
诉芳心:表达美好的感情。
绮窗:华丽的窗户。
弦断秦筝柱:形容古筝的弦断了。秦筝,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百啭听新声:形容听到许多新的美妙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动写静,通过莺啼、流水、琴弦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幅富有画面感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失落。词的上阕通过“娇莺恰恰啼”一句展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象,但随着“过水翻回去”的描绘,这一景象似乎转瞬即逝。紧接着“欲共诉芳心,故绕池边树”则以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与莺鸟之间的一种默契和期待,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内心感受。
词的下阕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哀愁。首句“人去绮窗闲”用“人去”形容屋内的空荡寂寥,通过对比前句的春光明媚,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悲凉。紧接着“弦断秦筝柱”则是以“弦断”的形象来象征感情的破碎,犹如琴弦断裂,无法再奏出和谐之音。最后两句“百啭听新声,总是伤心处”中,“百啭”表示莺鸟不断鸣叫,但诗人却再也听不出愉悦的旋律,这与其说是诗人感官的麻木,不如说是对感情失去的热诚,使得每个声音都成了触动人心的哀伤之处。整首词情感深沉,扣人心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生查子》是宋代诗人杨冠卿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这一时期正是南宋中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时期。
在创作这首词时,杨冠卿正身处江湖游宦之中,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他在这个时期遭遇了宦海浮沉、人生挫折,这些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宋光宗绍熙年间,宋朝的国势已经日渐衰落,北方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十分尖锐,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为杨冠卿的创作提供了强烈的现实关怀,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