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忧虑世事究竟有何益处,忠诚满怀却仍惆怅难平。
忍住叹息,转而去创作简短的诗篇。
事情暂且放下,当今之人又有谁能信誓旦旦?
愿在湘江边的千树橘子林中度过余生,默默无闻直到最后。
去完善
释义
1. "忧世":忧虑时局,这里指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担忧。
2. "何补":无济于事,无法解决问题。
3. "忠怀":忠诚的心意。
4. "怅":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伤感。
5. "不平":不公正,不合理。
6. "长太息":长时间的叹息,表示深深的感慨。
7. "短歌行":乐府诗的一种,这里指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
8. "是事":指眼前的一切事物。
9. "且复置":暂且放下,暂时不去理会。
10. "盟":结盟,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1. "湘中":湖南中部地区,这里是作者的故乡。
12. "千树橘":形容种植了大量的橘子树。
13. "墨墨":默默地,这里是作者自嘲,表示自己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读书”,然而诗人并没有详细描绘阅读的过程和感受,而是通过诗中的语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执着的信念以及对世事的不满。同时,诗人也流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宽慰自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
首句“忧世终何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现状的忧虑。接下来的“忠怀怅不平”则抒发了诗人坚定的忠诚与信仰,同时也传达出因现实中的不公与黑暗而引发的惆怅之情。在诗人眼中,正义与公平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着他的人生道路,然而现实往往让他感到愤懑不已。
次联“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面对困境,诗人选择了放弃长时间的哀叹,转而用诗歌来发泄心中的郁结。这一表现展现了诗人的勇气与智慧,他虽深感忧虑,但仍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颈联“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面对诸多不如意之事,诗人选择放下,不再纠缠其中。在他看来,今天的世人又有谁能与他共同追求理想呢?这一反问表达了诗人独善其身的决心,以及对外界纷扰的冷眼旁观。
尾联“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则为全诗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愿景。诗人寄情于湘江岸边的千株橘子树,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在静谧的环境中度过余生。这里的“墨墨”指的是一种境界,意指平静的生活。总的来说,这首《读书》虽然表面上是在描述诗人对阅读的感触,但实际却透露出深沉的社会忧患意识和人生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书》是宋代诗人杨冠卿的一首劝学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杨冠卿生活在宋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代。他曾担任地方官员,后因战乱被迫离职,回到家乡。在家乡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前途,时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南宋时期的乱世。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冠卿深感知识分子应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因此写下了这首劝学诗,希望激励人们勤奋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