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
汉籞春来早,光风近太清。
花深迷玉漏,雾远失金茎。
夹道青松密,周阿碧树生。
回瞻葱鬰气,遥覆九重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的汉朝园林,春光早早降临,微风轻拂,清爽宜人。
花儿开得繁茂,让人沉醉其间,仿佛忘记了时光的流逝;雾气弥漫远方,看不见那高耸的金茎。
园林之间,夹道而立的是翠绿的松树,严密整齐;四周的山坡上,绿树葱葱郁郁,生机勃勃。
回头望去,满眼都是苍翠之气,这座园林的气派宛如覆盖了远处宏伟的城市。
去完善
释义
1. 汉籞:指汉代的上林苑。汉籞也代指皇家园林或宫廷园林。
2. 光风:和风。
3. 太清:天空。此句形容风和日丽,天气晴朗。
4. 玉漏:古代计时的器具,形状如倒置的酒壶,可以滴水计时。
5. 金茎:建筑物的柱梁。
6. 夹道:道路两边。
7. 青松:松树。
8. 周阿:四周。
9. 碧树:绿树。
10. 葱欝:草木茂盛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上苑》是南宋诗人胡宿的一首描绘春日皇家园林景象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春天的盎然生机与皇家园林的壮丽景色。
首联“汉籞春来早,光风近太清”,以汉代皇家园林为引子,表达了春天来得早的特点。“光风”指阳光下的和风,“太清”则象征着高空的清朗之气。这里诗人用“光风近太清”来形容春天的气息,既展示了春光的明媚,又传达出春天的清新和爽朗。
颔联“花深迷玉漏,雾远失金茎”,通过对花卉和云雾的描绘,进一步展示春天的美景。花深、雾远不仅写出花朵繁茂和雾气飘渺的景象,更透露出春天的神秘感。其中“玉漏”指的是古代计时器,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而“金茎”是指铜制的托盘或柱子,此处代指皇帝用的器具。这两句诗意味着在春天的美景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也暂时忘却了皇家的繁华。
颈联“夹道青松密,周阿碧树生”,通过描写道路两旁的松树和周围的绿树,勾勒出园林的森严肃穆之美。诗人将青松与碧树并置,暗示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这些树木不仅装饰了园林,还为园林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尾联“回瞻葱郁气,遥覆九重城”,诗人回首望向园中的郁郁葱葱之气,仿佛看到了遥远处的皇宫。这里诗人用“葱郁气”来形象地描述皇家园林的生机,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职位的自豪和对皇室的敬仰之情。整首诗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苑》是唐代诗人胡宿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被誉为“开元盛世”。
在这个时期,胡宿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曾担任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等职。他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曾多次上疏谏言,期望改革朝政,但因宦官当权,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使他在诗作中流露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化氛围浓厚。宫廷生活富丽堂皇,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成为时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宿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了这首描绘春天景象的《上苑》,展现了盛世下的繁华与和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