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题
壮气横秋面渥丹,男儿未遇指休弹。
卖浆岂料周分国,盗粟焉知汉筑坛。
胫脡未甘缠吏鞅,髑髅不信误儒冠。
夜深踢起床头婢,和泪挑灯把剑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人士豪情万丈,面色红润;还没有找到机遇,手指不敢随意乱动。买卖豆浆的人怎会想到跟周公一样能分国家;偷粮的人怎么会知道汉朝建造的高台。不愿屈身当个小吏,不相信骷髅会成为错误的儒生楷模。深夜躺在床上,踢起身边的侍女,含着泪水,点上灯,抽出剑来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壮气横秋:形容人的豪气和勇敢如同秋天般辽阔。
2. 渥丹:红润的面色。
3. 未遇:没有遇到明主或好的时机。
4. 指休弹:不要再谈论这些事了。
5. 卖浆:出售豆浆等食品。这里借指普通百姓。
6. 周分国:指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裂与兼并。
7. 盗粟:窃取粮食。这里比喻犯法的行为。
8. 汉筑坛:指汉朝设立法律制度。
9. 胫脡:腿和胫,这里代指受束缚的生活。
10. 缠吏鞅:被官吏所束缚。
11. 髑髅:指死亡。
12. 儒冠:儒生的帽子,这里代指读书人。
13. 踢起床头婢:形容深夜不眠的心情。
14. 和泪:带着泪水。
15. 挑灯:拿着灯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怒题》描绘了一位怀才不遇的豪杰形象。诗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壮气横秋面渥丹”,形容其豪情壮志;“卖浆岂料周分国,盗粟焉知汉筑坛”,暗示其无用武之地;“胫脡未甘缠吏鞅,髑髅不信误儒冠”则体现了作者对命运的不屈与挣扎。
诗的最后两句更是独具匠心:“夜深踢起床头婢,和泪挑灯把剑看。”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不甘,他深夜难眠,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只能借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感情强烈,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与豪放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怒题》是南宋诗人华岳于1160年前后创作的一首古文诗。在这个时期,金兵入侵中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身为爱国志士的华岳多次上疏献策,却未得到重用,反而被贬谪至台州。这使得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首抒发爱国情怀和不满现实的诗篇。
《怒题》通过描绘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了华岳对朝廷不作为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多有体现,如《戊申即事》、《秋日早行图》等。
总的来说,《怒题》的创作背景是在金兵入侵、战乱不断的南宋时期,华岳本人身处逆境,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