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池
逸少江州刺史归,鸾溪溪上穴方池。
此时鶂鶂已堪玩,不待山阴道士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逸少江州刺史归来时,在鸾溪之畔挖掘了方形的池塘。
此时的鶂鶂(一种水鸟)已经可以欣赏,不需要等到山阴道士来此赏游。
去完善
释义
1. 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
2. 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3. 鸾溪: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处溪流。
4. 穴方池:意指洞穴与池塘相结合的景观。
5. 此时:指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
6. 鶂鶂:水鸟名,俗称鹅。
7. 山阴道士遗:指山阴道士用鹅换绢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鹅池》是清代诗人钱闻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王羲之(字逸少)辞官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后,在鸾溪河畔开凿了一个水池。这个水池成为了观赏鹅群的绝佳去处,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需要到山阴道去欣赏道士遗留下的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鹅池》是清代诗人钱闻诗的一首描绘池塘景色和鹅群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
在这个时期,钱闻诗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厌倦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开始潜心研究文学、哲学等学问。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鹅池》这首诗正是钱闻诗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池塘边的美景,以及一群嬉戏的鹅群。这些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追求自然、回归田园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吻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田园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