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庵
李君馆此举明经,仕显声销岂足荣。
树有菩提僧不命,却将折桂榜庵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折桂:即折桂榜,古代科举考试中录取进士的榜单。
2. 李君馆:指唐代诗人李白。
3. 明经: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儒家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
4. 仕显:做官显贵。
5. 声销:名声消失。
6. 足荣:足以荣耀。
7. 菩提:佛教名词,意为智慧、觉悟。
8. 僧不命:僧人没有命运。这里是指僧人并没有因为追求功名而有所改变。
去完善
赏析
《折桂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态度以及对佛家的尊重。首先,“李君馆此举明经”表示诗人以唐朝的李君开作为榜样,他在学问上勤奋努力,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接着,诗人通过“仕显声销岂足荣”这句话表明了官场的显耀和名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荣耀。然后,“树有菩提僧不命,却将折桂榜庵名”则揭示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其中,“树有菩提”指的是佛教中的菩提树,象征着智慧和觉悟;而“折桂榜庵”则是指在寺庙里挂上考试成功者的名字以示鼓励。因此,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崇尚佛学智慧、淡薄名利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桂庵》是清代著名诗人钱闻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这个时期,清朝正处于鼎盛阶段,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在钱闻诗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知县、按察使等官职,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文人。然而,他并不甘于只做一个普通的官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提倡实学,关心民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使他感到失落和无奈。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钱闻诗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这些现象深感痛心,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折桂庵》这首诗表达了钱闻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他通过描绘折桂庵的美景,表达了对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又通过“世事看如此,吾心复焉之”的感慨,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的忧虑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