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
真人升去寂无音,徒指空坛说杏林。
讲道虽非夫子惠,此心还是爱人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人已离去杳无音讯,仅留空坛指向杏林。
传授道理虽非夫子之惠,却仍怀仁爱之心。
去完善
释义
1. 真人:指的是孔子。
2. 升去:离去的意思。
3. 寂无音:消失的声音或消息。
4. 徒:只能。
5. 指:指向。
6. 空坛:空的讲学的地方。
7. 杏坛:杏树下的讲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
8. 讲道:讲论道德规范与道理。
9. 夫子:尊称老师、学者。
10. 惠:好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句描述了真人的离去和寂寥无声,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意境。紧接着,诗人用“徒指空坛说杏林”表达出人们对先贤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虽然无法再听到孔子这样的圣人讲学论道,但诗人依旧表达了他们对儒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爱护之心。整首诗流露出一股深深的敬爱和传承之志,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杏坛》是明代诗人钱闻诗的一首描绘儒家文化的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在这段时间里,钱闻诗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职,对儒家经典和儒生教育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热爱。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儒家学派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的向往。
在明朝嘉靖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朝廷设立了国子监,选拔贤能之士进行儒家经典的教授和学习。科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儒家的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此外,许多学者纷纷投身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如王阳明、李东阳等,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闻诗作为一名杰出的文人,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儒家文化的使命。他通过《杏坛》一诗,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儒家教育的崇高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