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白鹿洞书院

标题包含
白鹿洞书院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无渭钓与莘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锡名:古代的书院通常由皇帝赐名,这里“锡名”指白鹿洞书院的名称由来。 皇明:皇帝的圣明。这里是双关语,既表达了皇帝赐予书院名字,也体现了皇帝治理下的国家的繁荣。 百载:一百年的意思。 荒基:荒废的建筑基础。 一日营:一天就可以修建起来。形容速度很快。 白鹿:指的是白鹿洞书院的传说故事中的白鹿,相传唐代李渤在白鹿洞读书时,曾有白鹿进入其读书的地方,因此得名白鹿洞。 归洞迹:回到洞穴的痕迹。这里比喻白鹿已经无法找到原来的痕迹。 青衿:青色衣襟,这里指代读书人。 尘中:尘世之中。 讲贯:讲解和传播知识。 难入:难以进入。 静里:平静的内心世界。 工夫:时间。 终易成:最终容易完成。 孕出:孕育出来。 庐山:这里指江西九江的庐山。 真秀气:真正的秀丽风光。 宁无:意思是难道没有。 渭钓:指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等待文王的故事。 莘耕: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莘地耕田自给自足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白鹿洞书院》,是以古代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主题的一首咏史诗。首联表达了皇帝赐予书院名号及锡杖的深厚恩泽,同时也表示书院昔日的荒芜如今得到了重建。颔联则寓意虽然白鹿已无处可寻,但书院却培育了众多英才,学子们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成为这一代的精神支柱。颈联则表达了作者身处尘世繁杂之地,却向往清静治学的理想境地。尾联是整首诗的主题句,表达了在庐山的秀美风景孕育之下,书院必定能培养出众多贤达之士,就如同姜子牙和伊尹的耕种生涯一样伟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鹿洞书院》是清代诗人钱闻诗的一首描绘书院景色的诗歌。这首诗歌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经日趋成熟,书院文化成为士人读书求学的重要场所。 在钱闻诗创作这首诗时,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也有对山水风光的赞美。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乾隆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然而,在这个看似繁华的背后,却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钱闻诗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矛盾。 总之,《白鹿洞书院》这首诗是在乾隆时期创作的,钱闻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书院环境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