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杉
嗟乎老子启精蓝,树下藤萝手自芟。
遗爱不教终断绝,山前山后长新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唉,老子的智慧开启了蓝天之门,在树下亲手修剪藤蔓。他留下的爱永不消逝,山脉前后永远有新的树木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老子:这里指作者自己,钱闻诗。
2. 精蓝:佛教的寺庙,这里指的是他的住所。
3. 树下藤萝:树指的是万杉之中的古木,藤萝是攀附在树上的一种植物。
4. 芟:砍伐,修剪树木的意思。
5. 遗爱:留下的仁爱,这里的意思是留下了美好的意愿。
6. 不教:不允许,不让。
7. 断绝:这里是说希望这种美好的意愿能够持续下去。
8. 新杉:新生长的杉树。
去完善
赏析
《万杉》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闻诗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首句“嗟乎老子启精蓝”中的“嗟乎”表示诗人深深的感慨,而“老子”则可能是指诗人的自我称谓或者是对某位僧人的尊称。这里的“启精蓝”通常被解读为创建佛寺或灵堂,用以表现诗人投身于宗教活动的决心和敬意。
第二句“树下藤萝手自芟”中,“藤萝”意指依附于树木的藤蔓植物,“手自芟”则是亲手去除的意思。这一句描述了诗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以劳动为荣,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的两句“遗爱不教终断绝,山前山后长新杉”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里所提到的“遗爱”一般理解成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教终断绝”则表示这种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最后一句中的“长新杉”形象地描绘出杉树在诗人心中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万杉》是清代著名诗人钱闻诗的作品,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钱闻诗生于明末清初,历经战乱,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任国子监助教、翰林院编修等职,后辞官回乡,专注于诗歌创作和教育工作。
在钱闻诗所处的时代,即清朝康熙年间,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虽然社会稳定,但民众生活依然困苦。钱闻诗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万杉》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家乡的一片杉树林,通过对杉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一方面,杉树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信心;另一方面,杉树也反映了民众的辛勤劳作,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钱闻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以诗歌为载体,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