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道人屡聘不起用庭立韵作诗开之
百年过雷雹,谁丧复谁得。
邯郸一枕梦,蜗角两战国。
道人脱世网,便卷百丈席。
分明老胡裔,仿佛眸子碧。
向来数道场,众挽不容释。
金言无自晦,如反衣狐白。
道人笑不答,我心固匪石。
迩来燕雀豪,颇须鹰隼击。
达人有舒卷,大士等喧寂。
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百年过雷雹,谁丧复谁得。邯郸一枕梦,蜗角两战国。道人脱世网,便卷百丈席。分明老胡裔,仿佛眸子碧。向来数道场,众挽不容释。金言无自晦,如反衣狐白。道人笑不答,我心固匪石。迩来燕雀豪,颇须鹰隼击。达人有舒卷,大士等喧寂。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
译文:百年间经历了风雨雷霆,生死得失难以琢磨。邯郸城曾是一片梦境,犹如蜗牛角上的两个国家。修道之人超脱世俗牵绊,卷起长席便可逍遥游。他的眼神犹如碧水,分明来自古老的胡地。在曾经诵经的场所,众人合力却难将他挽留。他的教诲如阳光照耀,就如狐狸的白毛般璀璨。面对笑容,他并未回应,我的心志坚如磐石。近来燕雀猖獗,需要鹰击长空般的力量去抗衡。高人自在舒展,佛陀则享静谧。何时能为他们挺身而出,谁说如今的时代不如往昔?
去完善
释义
1. 百年过雷雹,谁丧复谁得:描述世事如雷雹般变幻无常,无法确定谁胜谁负。
2. 邯郸一枕梦,蜗角两战国:借邯郸黄粱美梦和蜗牛角上的战斗两个典故,形容世间争斗的渺小与虚幻。
3. 道人脱世网,便卷百丈席:形容杲道人超脱世俗,不再受尘世的束缚。
4. 分明老胡裔,仿佛眸子碧:形象地描绘了杲道人的外貌特征,虽然年老但眼神明亮如同碧玉。
5. 向来数道场,众挽不容释:描述杲道人曾多次被邀请参加讲经说法的活动,但始终拒绝。
6. 金言无自晦,如反衣狐白:赞美杲道人的言语高贵,如狐狸皮毛般洁白耀眼。
7. 道人笑不答,我心固匪石:描写杲道人对各种诱惑不动心,心境坚定如磐石。
8. 迩来燕雀豪,颇须鹰隼击:意指近来一些自以为是的人,需要像雄鹰一样的人物去打击他们。
9. 达人有舒卷,大士等喧寂:表明豁达之人能够灵活应变,而高士则能心静如水,不被喧闹干扰。
10. 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暗含呼吁杲道人站出来帮助众生,谁说现在不是往昔那个充满智慧的时候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饶节所作的《杲道人屡聘不起用庭立韵作诗开之》,通过描绘一名远离世俗纷争、坚守信仰的道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首联“百年过雷雹,谁丧复谁得”概括了世间纷扰与成败得失的无常,犹如雷电交加,让人感叹世事难料。颔联“邯郸一枕梦,蜗角两战国”则以“邯郸一梦”和“蜗角之战”两个典故进一步揭示了名利场的虚幻与争斗的渺小。
接下去的四句“道人脱世网,便卷百丈席。分明老胡裔,仿佛眸子碧。”通过对道人的描绘,展现了他在纷扰世界中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曲折,但道人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颈联和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道人的生活态度。他不愿被束缚在繁重的礼教之中,他的言论犹如返照的光亮,照亮那些被尘世迷惑的心灵。在这两句中,“金言无自晦,如反衣狐白。”是饶节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表达,体现了他愿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周围世界。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道人笑不答,我心固匪石。”强调了自己的决心和坚定信念,即使面对人生的起伏波折,他也会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念。
最后四句“迩来燕雀豪,颇须鹰隼击。达人有舒卷,大士等喧寂。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则表现出诗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痛感社会上的浮华与争名夺利,渴望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扫清黑暗,使大众得以安宁。而此处的“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更传达了诗人期待拨乱反正,重建美好家园的心声。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道人为核心,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不仅关注个人的精神修养,同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份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使其诗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杲道人屡聘不起用庭立韵作诗开之》,是宋代诗人饶节所创作的。饶节生活在公元1065年至1103年之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举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也有一些文人选择远离世俗纷争,投身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饶节就是其中的一员。
饶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官场的腐败和不公感到失望,也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了他在艰难生活中的坚韧品质。
在这首诗中,饶节以杲道人为题,表达了对他屡次拒绝朝廷征召的敬佩之情。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执着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人的敬意。同时也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饶节个人的心境,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