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晚次临泾

标题包含
晚次临泾
路入犬羊群,城寒雉堞曛。居人只尚武,过客谩投文。 马怯奔浑水,雕沈莽苍云。沙田积蒿艾,竟夕见烧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在曲折的小路上,周围是一片荒芜之地,犹如进入了动物群落。这座城市的城墙在黄昏的阳光下显得孤单而寒冷。这里的人们只知道崇尚武力,过路的行人也只能随意地投递自己的文章。害怕浑水的马儿不愿前行,猛禽在广袤的苍云中失去踪影。田野里的杂草堆积如山,夜幕降临,竟被焚烧一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临泾:古县名,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2. 犬羊群:这里形容临泾地区的边远地带,如同动物聚集的群体,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 3. 雉堞曛:雉堞指城墙上的女墙;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描绘了夕阳照射在城墙上,呈现出宁静而荒凉的氛围。 4. 尚武:崇尚武力,这里指的是当地的民风。 5. 谩投文:谩,随便;投文,投递文章。这里表现了作者身为过客的身份,表达了与当地居民交流的不便。 6. 奔浑水:形容水流湍急浑浊。这里指作者所乘的马匹对河流的恐惧,表现出环境的艰苦。 7. 雕沈莽苍云:雕,大鸟;沈,降落;莽苍,草木繁茂而苍茫。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大雕降落于苍茫丛林的画面,寓意着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美景。 8. 沙田:沙质的田地。这里描述了沙田的特点,为下文烧焚埋下了伏笔。 9. 蒿艾:指杂草丛生的荒野。 10. 烧焚:焚烧,这里指荒野中燃烧的火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居民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首联通过“犬羊”和“雉堞”两个形象,展现了边疆的荒凉景象。颔联中的“尚武”和“投文”则暗示了当地的民风强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忧虑。颈联以“马怯”和“雕沈”的形象,表现了边疆的动荡不安。尾联中的“蒿艾”和“烧焚”则象征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揭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次临泾》是唐朝诗人喻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景色描绘和深沉的思绪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据史书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8年,正值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喻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仕途不顺,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喻凫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曾在各地游历,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见证了民间的疾苦。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晚次临泾》就是喻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驿树高低见古城”起笔,描绘了旅途中所见到的荒凉景象,暗示了社会的衰败。接着,他用“鸟啼残果落,戍鼓断人行”来表现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最后,他以“河洲连绛郡,山路远崆峒”收笔,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总的来说,《晚次临泾》这首古诗是在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诗人喻凫在游历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