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见田中病牛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槁头角垂。
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田埂上的病牛实在令人痛心,它皮毛枯萎,角也耷拉着。它的鼻孔张大,呼吸困难;四肢僵硬,无力承受身体重量。牧童在一旁默默无言,不再拉拽;耕地的人也只是站着,无奈叹息。早上驱赶晚上驱使,让它的体力消耗殆尽,直到死去,它的主人也不会知道。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大热:天气炎热。
2. 田中:田野之中。
3. 垅上:田地中的土埂上。
4. 悲:同情,怜悯。
5. 皮毛:皮肤和毛发,这里指牛的皮毛。
6. 枯槁:枯干,无光泽。
7. 头角:牛的头和角。
8. 垂:低垂,下垂。
9. 两鼻:牛的鼻子。
10. 谽谺:形容鼻孔大张的样子。
11. 自喘:自己喘息。
12. 四蹄:牛的四个蹄子。
13. 屴岌:形容蹄子挣扎的样子。
14. 曾不皮:未能停止脚步。
15. 罢:结束,停止。
16. 牵挽:牵着牛拉动耕具。
17. 拱立:两手在胸前相握,腰略弯,表示恭敬的站立。
18. 嗟咨:嗟叹,感慨。
19. 朝驱暮使:早上驱赶晚上驱使,形容过度劳累。
20. 气力尽:体力耗尽。
21. 安得:怎能知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惨的景象,通过对病牛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首联中的“皮毛枯槁头角垂”表现了病牛的疲惫和无力,暗示了它所受到的艰苦劳作。颔联通过描绘病牛的呼吸急促、步伐不稳的状态,进一步凸显其虚弱的身体状况。
颈联将镜头转向牧童和耕叟,他们默默无语地看着病牛,表情里充满了同情和无奈。这一画面揭示了农民和牛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反映出农民的悲惨命运。尾联通过描述病牛在朝暮之间被驱使,直至体力耗尽而死,隐含着对病牛主人的讽刺:即使牲畜劳累致死,主人也不会感到愧疚和怜悯。
整首诗以病牛为象征,揭示出劳动者的艰辛与社会的冷漠无情。诗人以其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现实,用深刻而具有感染力的笔触传达出对生活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热见田中病牛》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画家文同(1036-1079)所作。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文同官至尚书刑部员外郎,后因反对新法遭贬谪,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在洋州期间,文同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农业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首诗歌描述了在大热天里,田间耕作的病牛。诗人通过描绘病牛的困境,反映了当时农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幸。在此背景下,文同表达了对民生苦难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他以病牛为喻,寓意国家百姓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这些困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