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女篇
女生愿有家,奴嫁理所宜。
出自父母命,奴岂敢固违。
既许吴氏子,又许蔡氏儿。
但有一女嫁,乃受两聘仪。
为奴父母者,不知意何斯。
业已许吴氏,复许蔡已非。
况卒蔡之弃,而复吴之归。
奴羞毅不行,父母固强之。
势不得自由,出门行迟迟。
欲哭声不出,欲语舌不随。
投江以自明,庶免世点嗤。
宁作有行鬼,无为不义妻。
皇天上无极,后土深莫涯。
区区奴之心,惟有此水知。
刘歆空裹头,冯道空捋髭。
或以雌视汝,汝犹不知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女孩期待有个家,自然该嫁人。
遵从父母的决定,哪敢固执反对。
本已答应嫁给吴家儿子,又答应了蔡家公子。
只要女儿能嫁出去,就接受两家聘礼。
做父母的,没想到这样的后果。
已经答应了吴家,又去答应了蔡家,这就不对。
更何况最终抛弃了蔡家,又回到吴家。
女儿羞愧不愿嫁,父母却坚持。
无法自主,出门迟缓。
想哭却哭不出来,想说话却说不清楚。
宁愿跳江以示清白,也不愿被世人嘲笑。
宁愿做个有骨气的鬼,也不当个不贞的妻子。
苍天高远无边,大地深厚无涯。
我这颗卑微的心,只有江水知道。
刘歆徒劳地包着头巾,冯道白白地摸胡子。
有些人把我看作女人,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女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女生愿有家:“女生”指的是女儿;“有家”是指嫁出去组成家庭。
2. 奴嫁理所宜:“奴”是古代女子的自称;“理”指道理;“宜”适合。
3. 出自父母命:这句说婚姻决定权在父母手中。
4. 但有一女嫁:这是说只能嫁一个丈夫。
5. 乃受两聘仪:这句是说同时收到了两份聘礼。
6. 为奴父母者:“为奴”是古代女子的自称;“者”表示某种身份的人。
7. 业已许吴氏:这句是说已经答应了嫁给姓吴的男子。
8. 复许蔡已非:这句是说后来又答应嫁给姓蔡的男子。
9. 况卒蔡之弃:“况”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卒”最终;“之”助词,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10. 复吴之归:“复”再次;“之”助词,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11. 毅不行:“毅”坚决;“不行”表示不愿去行动。
12. 欲哭声不出:“欲哭”想要哭泣;“声”声音。
13. 投江以自明:投江表明自己的清白。
14. 庶免世点嗤:“庶”表示希望;“免”避免;“世点嗤”受到世人指责。
15. 刘歆空裹头:“刘歆”是东汉著名的学者;“空裹头”指徒有学问而无实际行动。
16. 冯道空捋髭:“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以智谋著称;“空捋髭”指空有智慧而不能解决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悲剧性的情节和女主角坚守贞操的精神令人感慨万分。诗人曾丰在诗中塑造了一位可怜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虽身为奴隶,却坚信自己的操守与尊严。
首联表达了女子的愿望:希望有一个归宿,遵守女儿之理出嫁。然而,她的命运却被父母操纵,不敢违背他们的意愿。接着,描述了女子同时被两家求婚的困境,她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接受两个聘礼。这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与压迫。
接下来的诗联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内心的挣扎。尽管她已经答应了吴氏之子,却又不得不答应蔡氏之儿的求亲。最后,女子无奈地回到了吴氏之家,却因为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而被世人耻笑。此时的她,既羞于自己的处境,又无法摆脱父母的逼迫,走在路上都显得缓慢迟疑。她的心情沉重,欲哭无泪,言语难言。
在诗的最后部分,女子投江自尽,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她宁愿做一个有原则的女鬼,也不愿意成为不贞的妻子。在诗人的笔下,天地之间弥漫着无尽的悲伤,唯有江水能够理解女子的哀愁。诗人通过这一事件讽刺了刘歆、冯道的虚伪行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贞女篇》是南宋著名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风气逐渐保守,女性的地位受到限制,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曾丰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诗人,他在这一时期目睹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种种困境,深感同情。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贞女篇》,通过对贞女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和对女性的关爱。
在创作《贞女篇》时,曾丰正担任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在此期间,他曾大力推行改革,关心百姓疾苦,努力改善当地的社会风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也在《贞女篇》中得到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