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叔己咏扬守福寿林塘之韵
史君幽趣钟灵台,胸中图画如天开。
居闲薄发林塘胜,根原福寿两山来。
石骨旁峙虎蹲踞,泉脉下绕龙瀊洄。
高低随巧结亭榭,收拾造化成锦堆。
绯黄紫绿献态度,纤洪浓淡敷条枚。
四时春色常在目,嘘咻无用邹律催。
那知禁林凤池上,须君缓步锵鸣瓌。
讵容袖手此山下,龟朋鹤侣相追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历史名人的雅趣汇聚在钟灵台上,他们心中的画境仿佛破晓的天空般璀璨。在闲暇之时,他们更喜欢置身于美景如画的树林和池塘之中,享受着福瑞吉祥的山川带来的愉悦。
雄壮的山石矗立在四周,如同威武的老虎蹲坐守护着;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又如蛟龙盘旋于山涧之间。在高高低低的山水之间巧妙地建起了亭台楼榭,形成了如锦绣般的美丽画卷。
各种色彩斑斓的花朵争相开放,纤细的枝条和浓密的树叶相互映衬。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色映入眼帘,根本无需用乐器去催促春天的到来。
谁能想到在这皇家禁林的凤凰池上,还需要你慢慢地走,仔细地欣赏这瑰丽的风景呢?怎么能容忍你在这样的美景之下无动于衷,不与你的朋友们一起共享这份快乐时光呢?
去完善
释义
1. 和林叔己咏扬守福寿林塘之韵:诗歌标题,意为赞美扬守的福寿林塘景色,同时回应叔己的诗篇。和林,指扬州;叔己,指作者的朋友;扬守,扬州的地方长官;福寿林塘,寓意长寿和福气的园林水塘。
2. 史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此处指扬守。
3. 钟灵台:凝聚天地灵气的平台,形容园林所在地的优美环境。
4. 图画如天开:形容园林景致如同天然形成的画卷,自然且壮美。
5. 居闲薄发林塘胜:在闲暇时欣赏园林美景,领略其中的韵味。
6. 根原福寿两山来:借山水象征福寿之气,表达园林背后的吉祥寓意。
7. 石骨旁峙虎蹲踞:形容山石突兀的姿态,犹如猛虎踞伏。
8. 泉脉下绕龙瀊洄:描绘泉水流动的景象,仿佛游龙盘旋。
9. 高低随巧结亭榭: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高低建造亭台楼榭。
10. 收拾造化成锦堆: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完美结合,打造出一幅锦绣般的景象。
11. 绯黄紫绿献态度:描述各种花草树木的色彩和姿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2. 纤洪浓淡敷条枚:描绘树叶或花朵的大小、形状和颜色,表现出层次感。
13. 四时春色常在目: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满园春色。
14. 嘘咻无用邹律催:即使有吹管乐器的催促,也无法让这些花卉草树更快地开花生长。
15. 那知禁林凤池上:意指谁能想到在这座美丽的园林中。
16. 须君缓步锵鸣瑰:需要您放慢脚步,感受这园中的和谐与美好。
17. 讵容袖手此山下:怎么会允许我袖手旁观,不参与到这座美丽园林的建设和保护中来。
18. 龟朋鹤侣相追陪:以龟鹤为伴,表示诗人愿与好友一同享受这片园林带来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淳为赞美扬州太守福寿林塘而作的。诗中描绘了史君在灵台之上展现出的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美学品味,以及他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巧妙地将山石、泉水、亭榭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福寿林塘美景四季如春的赞叹,认为这里的美景并不需要人工干预,自然就能展现出勃勃生机。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文艺术的敬仰,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赞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林叔己咏扬守福寿林塘之韵》,是由南宋诗人陈淳所创作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陈淳的生活波折不断。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他的生活并不安定。在他成年之后,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对个人命运有了更多的感慨。
在陈淳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北方的金国逐渐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陈淳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