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揖翠晚望)
榕叶阴阴未著霜。浅寒犹试夹衣裳。雾浓烟重遥山暗,云淡天低去水长。
风淅沥,景凄凉。乱鸦声里又斜阳。孤帆落处惊鸥鹭,飞映昼空雁字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榕树的绿叶郁郁葱葱,还未曾被秋霜覆盖。微寒的天气让我试着穿上了夹衣。云雾弥漫,远方的山峰隐没在一片烟雨中;天空湛蓝,水波远去。
寒风阵阵,吹过大地。凄清的景象让人倍感忧伤。在嘈杂的鸦声中,夕阳缓缓落下。孤独的帆船驶过,惊起了岸边的鸥鸟;大雁展翅高飞,在白昼的天空中留下一行字。
去完善
释义
1. "榕叶":榕树叶子。
2. "阴阴":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
3. "未著霜":尚未出现霜降的气候现象。
4. "浅寒":轻微的寒冷感。
5. "夹衣裳":双层的衣服,有保暖的作用。
6. "雾浓烟重":形容雾气浓重且难以消散。
7. "遥山暗":远处的山峰因云雾遮挡而显得昏暗不明。
8. "云淡天低":云层稀薄,天空看起来比较低矮。
9. "去水":指流去的河水或江水。
10. "淅沥":形容风吹拂的声音。
11. "凄凉":形容环境冷寂、荒芜。
12. "乱鸦":无秩序的乌鸦群。
13. "又斜阳":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
14. "孤帆落处":船只驶离岸边的地方。
15. "鸥鹭":鸥和鹭两种水鸟。
16. "飞映昼空":在天光尚明的白天飞翔。
17. "雁字行":大雁排成一字形的队列飞行。
去完善
赏析
赵师侠的这首《鹧鸪天·揖翠晚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末初冬的景象。诗人以榕树叶和浅寒来展现季节的变化,而夹衣的使用则暗示了天气的凉意渐浓。紧接着,他通过远山、水云以及风、景等元素,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迷蒙、萧瑟的氛围。
“乱鸦声里又斜阳”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乌鸦在寒风中的啼鸣,以及夕阳西下的无奈景象,这种氛围颇为孤独而凄美。最后两句中,诗人用“孤帆落处惊鸥鹭,飞映昼空雁字行”进一步展现了江面上的动态画面:一只孤独的帆船驶过,让岸边的鸥鹭受到惊吓;而大雁则在天空中排列成一字,向南方迁徙。这些细节无不流露出诗人的悲凉情感以及对生活漂泊不定的一种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揖翠晚望》是南宋词人赵师侠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在黄昏时分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情景。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至127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宋朝国力日渐衰弱,北方边疆屡遭金兵侵犯,民生疾苦,战乱不断。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字从善,号空同居士,浙江义乌人。他自幼聪明过人,擅长诗词歌赋,尤以词名世。然而,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显赫,仅知他曾担任临安府通判一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在辞官后的岁月里,赵师侠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这首《鹧鸪天·揖翠晚望》中,赵师侠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在词中写道:“翠岭横云长笛晚,碧梧栖凤小船秋。”这句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明朝酒醒江头路,隔岸垂杨唤渡舟。”这句词意味着词人虽然在远方游历,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