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打扇
腕脱何须问小童,汗流聊复慰衰农。
联翩天下一轮月,簸荡人间万窍风。
萤火招来还自照,蚊雷挥去觉群空。
散仙未办朝阊阖,乞与羲皇笑傲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手腕扭伤不用问小朋友,汗水流淌只能暂时安慰老农。
天上有一轮明月照耀着各地,人间的狂风在万孔中风驰电掣。
用萤火虫来吸引并照亮自己,挥舞蚊雷让周围更加空旷。
我还未成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但愿能和伏羲一起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腕脱":形容用力过猛导致手腕脱力。
2. "何须问小童":表示不必向别人请教。
3. "汗流":汗水流淌。
4. "衰农":疲惫的农民。
5.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6. "一轮月":指天上的一轮明月。
7. "簸荡":颠簸荡漾。
8. "万窍风":形容四面八方而来的风吹过。
9. "萤火":比喻微小的光亮。
10. "招来":招引过来。
11. "蚊雷":比喻蚊子飞来飞去的声音。
12. "挥去":挥手赶开。
13. "群空":周围都没有了。
14. "散仙":闲散的神仙。
15. "未办":无法做到。
16. "朝阊阖":指觐见天神。
17. "乞与":请求给予。
18. "羲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
19. "笑傲":表现出轻松自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咏打扇》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夏天打扇场景的诗歌。诗中首先描述了手腕挥舞的动作,以及挥洒汗水满足农民的愿望。随后通过“一轮月”、“万窍风”的形象比喻,展现了打扇时的轻快和舒爽。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又通过对萤火虫的招引和对蚊子的驱赶,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亲近。最后两句则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打扇》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北宋时期,即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的诗人以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为代表,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创作这首诗时,虞俦正生活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苏轼、陆游等人那样的丰富经历,但也曾在官场担任过一些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在《咏打扇》这首诗中,虞俦通过对打扇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气息和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总的来说,《咏打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作者在这一时期过着安稳的生活,通过观察和体验民间生活,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关爱之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