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有父子讼者走以鲁人之法听之喜其改悔而作
父子本天性,情缘私爱暌。
宁留今夕忍,无作望思悲。
克己归仁礼,回心即孝慈。
同年千古意,圣相不吾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父亲和儿子之间有天生的亲情,但有时候会因为个人私欲而产生隔阂。宁愿忍受现在的痛苦,也不愿让彼此陷入无尽的思念和悲伤。克制自己回归仁爱礼仪,转变心态就是孝顺慈爱。这是我们祖先流传千年的教导,圣人也从来不会欺骗我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县:这里指的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市或区。
2. 讼者:指诉讼的当事人,即打官司的人。
3. 走:前往,到……去。
4. 以鲁人之法听之:用鲁国人的方式处理这件事。
5. 喜其改悔:为他们的悔改感到高兴。
6. 性情:这里的“情”是亲情、人情的意思。
7. 缘:因为,由于。
8. 私爱暌:指家庭内部的纠纷和矛盾。
9. 宁:宁愿,宁可。
10. 今夕:今晚,今天晚上。
11. 无作:不要做,别去做。
12. 望思悲:这里是指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13. 克己:克制自己。
14. 归仁礼:回到仁爱的礼仪上来。
15. 回心:转变心意。
16. 即孝慈:立即表现出孝顺和仁慈的品质。
17. 同年千古意:表达了一种永恒的亲情的观念。
18. 圣相:指孔子。
19. 不吾欺:不用欺骗我,表示真诚的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家庭伦理的诗词。薛季宣通过描绘父子之间的亲情纠葛,强调仁礼与孝道的重要性。诗人认为父子关系源于天性,但因私人感情而产生隔阂。诗人鼓励人们要有忍耐之心,不要让亲情成为悲伤之源。同时,他提倡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仁礼之道,从而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诗人坚信这样的理念可以千古流传,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季宣的这首《县有父子讼者走以鲁人之法听之喜其改悔而作》是南宋时期的一首田园诗。该诗创作于宋宁宗年间(1194-1224年)。这一时期的诗人经历了抗金战争的失败和朝廷的腐败无能,深感忧虑和愤怒。他在此时开始了游历,目睹了百姓的生活疾苦,感受颇深。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官僚腐败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季宣身为一名士人,他以自己的良知和关爱民众的情怀,关注民生,关心社会问题。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民众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以及对民生改善的期待。
在《县有父子讼者走以鲁人之法听之喜其改悔而作》一诗中,薛季宣描述了一对父子因诉讼来到县衙。他认为,诉讼的根源在于民间纠纷和矛盾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倡学习古代鲁国的法治精神,通过公正审判、化解矛盾来实现和谐社会秩序。他对父子之间能够和解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这种和谐关系能够推广到全社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