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有感
不染东华一点尘,桑麻满眼土风淳。
如何林下无嘉客,却有西湖浩荡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不沾尘世一丝污染,满眼尽是纯朴乡村风情。为何林间没有高雅的宾客,却拥有如西湖般浩瀚的春天?
去完善
释义
1. 不染东华一点尘:"东华"指代东方,这里可能指的是首都或者文化中心地区。"不染一点尘"表达的是在繁华城市中独立出来,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2. 桑麻满眼土风淳:"桑麻"是桑树和麻类植物的总称,这里是代表农业文化。"土风淳"中的"土风"指的是地方风情,"淳"表示质朴醇厚。
3. 如何林下无嘉客:"林下"通常指隐逸的地方,如竹林等,也有田园的含义。"嘉客"就是尊贵的客人。
4. 却有西湖浩荡春:"西湖"指的是杭州的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的"浩荡春"用来形容春光无限,风景优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百丈有感”,诗人以百丈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乡村的恬静和美丽。首句描述了百丈的清新脱俗,仿佛不沾尘世烟火,第二句则通过“桑麻满眼土风淳”描绘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田野情怀。
然而,在这美好的田园风光中,诗人却感到些许遗憾:“如何林下无嘉客,却有西湖浩荡春。”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于与知己共赏美景的渴望。虽然在林间没有遇见知己,但诗人并未被失望所打倒,反而用“西湖浩荡春”展示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的清高洁身自好,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开朗的心境,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丈有感》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0年至1245年间,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局势动荡不安。钱时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人,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创作《百丈有感》的这段时间里,钱时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故乡江南一带教书,培养了许多英才。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担任地方官吏,治理百姓,颇有政绩。然而,由于政局动荡,他未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和国家命运,也促使他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于诗歌之中。
在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仍在继续,朝廷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面对这一局面,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钱时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在这首《百丈有感》中,他以百丈山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朝廷腐朽无能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