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首·有句无句
仰之弥高,鑽之弥固。
昭昭明明,如藤倚树。
大笑呵呵跨白牛,碧云缭绕无寻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仰视愈觉其高,钻研愈感其坚固。光明明显,如同藤蔓依附于树木。开怀大笑,宛如骑着白牛穿行在碧绿云雾之中,飘渺无寻。
去完善
释义
1. "仰之弥高":这里表示越仰望其伟大,就越显得高大,是赞美对象崇高伟大的句子。"弥"表示更加。
2. "鑽之弥固":意为钻研得越深,越觉得其坚固,表达了深入探讨的坚定信念。"鑽"指钻研。
3. "昭昭明明":用以描述事物或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态。"昭昭"和"明明"都是明亮、清楚的意思。
4. "如藤倚树":以藤缠绕在树上为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道理或思想根植于另一个道理或思想中,且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5. "大笑呵呵跨白牛":表现了一种洒脱超然、毫无拘束的心态。"白牛"在此处是佛教术语,寓意断除烦恼的清净境界。
6. "碧云缭绕无寻处":形容无法找到的神秘境地或者某种难以捉摸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颂古九首·有句无句》中,释梵言以巧妙的比喻和隐喻表达了禅宗的理念。诗歌开篇“仰之弥高,鑽之弥固”,意味着佛法如同高山般高远、深邃,追求它的人越钻研就越坚定信仰。接着的“昭昭明明,如藤倚树”则形象地描绘了佛学智慧像藤蔓攀附树木那样依附于禅的精神,给人以明晰而又抽象的概念。
接下来的“大笑呵呵跨白牛,碧云缭绕无寻处”则暗含了禅宗所强调的直接体验而非逻辑推演的理解方法。其中,“白牛”是禅宗经典中的形象,象征纯净的内心;“碧云缭绕无寻处”则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关于真理不可言说的观念。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禅宗精神的独特魅力,凸显了诗人对于佛学哲理的深度理解和深厚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颂古九首·有句无句》是宋代著名诗人释梵言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禅宗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
释梵言,俗姓陈,名宗保,号无垢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幼年时即出家为僧,后在漳州南山出家,成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有句无句”的探讨,表达了禅宗对真理的独特见解。
在这个时期,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禅宗强调个人修行和顿悟,认为真理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心体验才能领悟。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广泛共鸣,许多人都开始关注禅宗,尝试通过禅宗教义来寻找人生的真谛。
释梵言在此时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启发,创作了许多充满哲理的诗篇。这首《颂古九首·有句无句》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有句无句”的探讨,表达了禅宗对真理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语言在传达真理时是有局限性的,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首诗反映了释梵言对禅宗哲学的深度理解和独特感悟,也是他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