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首·灵云桃华
春风二月半,桃华红烂漫。
灵云到处逢,衲僧著眼看。
看,看,
短棹孤舟,谁居彼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二月中旬的春天里,桃花盛开,一片火红。到处都能遇见祥云,修行者需要用心去欣赏。看看这美丽的景象,一叶小舟在水上飘荡,谁能住在对岸呢?
去完善
释义
1. 春风:即春季的东南风。这里借指春天。
2. 二月半:农历二月的中间。
3. 桃华:桃花。
4. 红烂漫:形容桃花盛开,色彩鲜艳繁茂的景象。
5. 灵云:这里指的是山名,位于湖南武陵山脉中段,因山中多灵云而得名。也常用来代指仙境或美好的环境。
6. 衲僧:指游方僧人,生活贫苦,常穿破旧僧衣,故称“衲僧”。
7. 看,看:诗人重复使用这个词语,表示强调。
8. 短棹孤舟:棹是船桨,短棹即小船。孤舟是指单独一艘行驶的船只。
9. 谁居彼岸:借用佛教用语,意指谁能达到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以春季的桃花为主题,借物咏怀,寓意禅意。开篇描绘了春风和煦、桃李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紧接着,“灵云到处逢,衲僧著眼看”,灵云寓意慧性,即对事物真相的认识,而衲僧则代表修行者。这里表达了作者提醒修行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保持一颗明净的心境,用心去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
然后,“看,看,短棹孤舟,谁居彼岸”,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修行者在面对世间万象时的超脱境界。短棹孤舟代表了修行者的独立精神和执着追求,而彼岸则象征着解脱和觉悟的境地。这句诗意味着修行者在寻求觉悟的道路上,要勇于探索和坚持实践,最终达到心灵上的超越与解脱。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寓哲理于其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深刻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九首·灵云桃华》是宋代禅宗大师释梵言的一首禅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梵言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已经很高,受到了广大僧众的尊敬。他曾经在禅宗五山之一的天童山出家,潜心修行,领悟了禅宗的真谛。此后,他的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
在宋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期,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以五山十刹最为著名。这些禅宗寺庙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探讨佛学、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释梵言在《颂古九首·灵云桃华》中通过描绘桃花的景象,表达了禅宗追求的“见性成佛”的理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顿悟的境界,从而实现解脱。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