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九首 其二

标题包含
颂古九首 其二
春风二月半,桃华红烂熳。 灵云到处逢,衲僧著眼看。 看,看,短棹孤舟,谁居彼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二月中旬的春天里,桃花盛开得绚烂夺目。在这充满灵性的风景中,僧人需要用心去欣赏。看看那江边的小舟和独自在对岸的人儿,谁能领会此刻的宁静与美好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二月:农历二月。 2. 桃华:即桃花。 3. 烂熳:形容花朵开得鲜艳繁盛。 4. 灵云:指的是灵云志勤禅师,唐代著名禅师,曾作诗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5. 衲僧:对出家人(僧侣)的尊称。 6. 看:欣赏、观赏。 7. 短棹:指小船的桨。 8. 孤舟:独自漂泊的小船。 9. 谁居彼岸:借用佛教的教义,指达到解脱境界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颂古九首·其二》是宋僧释梵言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春天为背景,借用了桃花、灵云等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 “春风二月半,桃华红烂熳”,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面,桃花盛开,红艳艳的一片,仿佛是一片热闹的尘世景象。然而,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沉静与思考。 “灵云到处逢,衲僧著眼看”,“灵云”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而“衲僧”则是指修行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期望通过观察和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来开启智慧之门,达到内心的解脱。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喧嚣,是一种心灵的宁静。 最后两句:“看,看,短棹孤舟,谁居彼岸。”,“短棹孤舟”象征着孤独的心灵之旅,而“谁居彼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诗人以超脱的眼光看待世界,探索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整首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了禅宗思想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九首 其二》释梵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公元1127年-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禅宗佛教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僧人开始创作禅宗诗歌,以表达自己的修行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释梵言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被迫四处漂泊,寻找心灵的寄托。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禅宗佛教,被其深刻的哲理和修行方法所吸引,决定投身其中。在禅宗修行的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世界的无常,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禅宗诗歌。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虽然暂时恢复了国家的稳定,但外部面临着金、蒙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内部则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阶级矛盾。这使得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无力和痛苦,纷纷寻求精神寄托。禅宗佛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人生哲学,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避风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梵言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也传达出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声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