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蓊花
十二街中何限草,燕蓊尽欲占残春。
黄花扑地无穷极,愁杀江南去住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繁华的十二条街道上,满眼都是萋萋芳草;燕子争相筑巢,似乎要占据整个春天。满地铺满黄色的花瓣,仿佛无穷无尽,这让那些在这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人们感受到了深深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十二街":泛指繁华的城市街道。
2. "燕蓊":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比喻为燕蓊花在春天盛放,占据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3. "尽欲":尽可能多地占据。
4. "残春":春天的最后阶段,通常指暮春。
5. "黄花":即燕蓊花的黄色花朵。
6. "扑地":遍地都是的意思。
7. "无穷极":数量非常多,无法计算。
8. "愁杀":非常忧愁,烦恼不已。
9. "江南":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这里泛指我国南方。
10. "去住人":来来往往的行人。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燕蓊花”为题,通过描绘其旺盛生长和遍布十二街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繁华景象即将消逝,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命的感慨。“黄花扑地无穷极”则形象地描述了燕蓊花铺满地面的壮观场面,同时又传达出了一种由繁华转为衰败的悲伤氛围。而最后的“愁杀江南去住人”更是将对生活、世事无常的忧虑融入其中,体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燕蓊花》是唐代诗人李郢创作的一首描绘燕蓊花的诗作。燕蓊花是一种盛开在春天、颜色鲜艳的花卉,通常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这首诗通过对燕蓊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从诗词的创作时间入手。这首《燕蓊花》是在唐德宗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过程,政治逐渐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然而,这个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期,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我们来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郢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曾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故被贬。在任地方官职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深感同情。然而,他在被贬之后,并未气馁,而是选择了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怀。
最后,我们来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唤起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此,这首《燕蓊花》既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