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渡水罗汉画
偏袒右肩赤一膊,开颜含笑不作恶。
广深莫种金莲花,故使浮杯衬双脚。
心既忘形亦忘怖,徒使旁观毛发竖。
本无行止令人图,竟到彼岸归何处。
我知画者意识真,是故古来传至今。
亦无此心可得惊,亦无此身可得沈。
浪头乘风正得路,不动庄严几时去。
从今不往亦不还,一幅之间作常住。
君不闻古人祇作如是观,请公莫问何以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偏袒右肩:指袒露肩膀,是罗汉形象的一种。
2. 金莲花:一种植物,这里指画中罗汉脚下。
3. 浮杯:用杯子乘船的比喻。
4. 心既忘形亦忘怖:心境坦荡,忘记形体和恐惧。
5. 无行止:没有固定的行为准则。
6. 彼岸:佛教术语,指涅槃之境。
7. 我知画者意识真:我知道画这幅画的人心境真挚。
8. 沈:沉没,沉溺。
9. 不动庄严:佛家说法,形容境界庄严沉静。
10. 请公莫问何以故:请您不要追问原因。
去完善
赏析
《题渡水罗汉画》:庞谦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罗汉渡江场景。诗中刻画了罗汉偏袒右肩、开颜含笑的形象,以金莲花和浮杯衬托出罗汉的智慧与勇气。在观赏这幅画作时,观众似乎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喜悦与无畏,同时也对他们的目的地产生了好奇。诗人进一步解释了这幅画的意义:它不仅传达了画者的真实情感,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彼岸的追求。最终,诗人表达了对于这幅画作的赞誉,认为它展示了永恒的真理,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渡水罗汉画》是一首描绘佛像的题画诗,出自明末清初的诗人庞谦孺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644年至1687年之间,庞谦孺作为明末遗民,经历了明朝灭亡、南明建立以及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变迁。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他因政治信仰而拒绝仕清,并以此表达对新朝的不满。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但庞谦孺仍然对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爱。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罗汉画的艺术欣赏,并通过文字将佛像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诗人在特殊时期对信仰和文化的坚守。此外,该时期民间艺术逐渐兴起,这也为庞谦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总之,这首古诗反映了庞谦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氛围,突显了诗人身处变革之中仍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