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旱

标题包含
夏旱
四月旱火坤西维,湫潭百丈沧江湄。 潭中老龙帝所御,偃蹇不任世俗羁。 招呼频费香火诚,去则甚速来何迟。 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 火光之中兴白雾,风伯鼓鞴雷奋椎。 黑云压城白昼暝,倒泻银汉倾天池。 帝勅九乌以震死,血饱龙吻纷淋漓。 再拜谓龙曷少霁,龙与我职均有司。 商霖傥可通帝梦,正直炯炯唯龙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四月的火象旱灾正肆虐于西方,寂静的深潭与茫茫的江河相伴。潭中的老龙,尊贵非凡,不受尘世束缚。人们频繁地向它祈求,希望它能早日降下甘霖。然而它的离去却是漫长无期,让人无奈地等待着。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仿佛是燃着火的琉璃珠。突然,白色的雾气从地面涌起,狂风骤起,电闪雷鸣。乌云瞬间遮住了阳光,仿佛在倾倒银河之水。上帝命令乌鸦去惩罚那些过度加热土地的人,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再次向龙祈祷,请求它为众生带来雨露,龙的回答是,它也有自己的职责和分内之事。如果商人能够传达出民众的渴望,那么,唯有正义,才能被龙感知到。
去完善
释义
1. 四月:农历四月,暮春时节。 2. 旱火:形容天气干旱炎热。 3. 坤:八卦之一,代表西南方向。 4. 西维:即西方,这里指西边地区。 5. 湫潭:深水池。 6. 百丈:形容水深,有数百米之深。 7. 沧江:即苍江,指长江。 8. 湄:水边。 9. 老龙:传说中的神龙。 10. 帝所御:皇帝所拥有的。 11. 偃蹇:高傲。 12. 不任世俗羁:不受世俗的束缚。 13. 招呼:呼唤。 14. 频费:频繁耗费。 15. 香火诚:佛教用语,表示虔诚的心意。 16. 去则甚速:离去得如此迅速。 17. 来何迟:为何来得如此慢。 18. 炎官火伞:形容天气炎热。 19. 日轮午:中午时分。 20. 一尘不动:形容环境清静。 21. 天琉璃:形容天空明亮如琉璃。 22. 白雾:雾气。 23. 风伯:风神。 24. 鼓鞴:拍打马肚。 25. 雷奋椎:形容雷电交加。 26. 黑云压城:乌云笼罩城市。 27. 白昼暝:白天变暗。 28. 倒泻银汉:形容大雨倾盆。 29. 天池:天上的湖泊,这里指雨水。 30. 帝勅九乌以震死:指皇帝命令九乌驱散旱情。 31. 血饱龙吻:形容龙得到滋润。 32. 淋漓:流滴的样子。 33. 再拜:再次行拜礼。 34. 曷少霁:为何不稍作休息。 35. 与我有职:与我共同承担责任。 36. 商霖:相传商朝的傅说曾梦见天降霖雨,后来果然实现了。 37. 倘可通帝梦:如果能够实现皇帝的愿望。 38. 正直炯炯:形容人正直且有智慧。 39. 唯龙知:只有龙知道。
去完善
赏析
《夏旱》是李石的一首描绘夏日旱情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旱灾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救旱神龙的殷切期盼。 首联“四月旱火坤西维,湫潭百丈沧江湄”,点明时间地点,形象地描绘了旱情严重的场景。四月是大旱之时,火势蔓延至大地各个角落,而潭水已降至百丈之下,江水亦变得浑浊。 颔联“潭中老龙帝所御,偃蹇不任世俗羁”,提及传说中的救旱神龙,暗示干旱可能源于神龙的疏忽或无能。龙虽受皇帝封赐,却未能履行职责,导致旱情肆虐。 颈联“招呼频费香火诚,去则甚速来何迟”,表达了诗人为祈求甘霖而频繁向神龙祷告的诚意,以及对神龙迟迟不采取行动的不满。 “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描绘出太阳当空、空气凝滞的炎热天气,进一步强化了旱情的严重程度。 “火光之中兴白雾,风伯鼓鞴雷奋椎”,描述旱热天气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火焰引发的雾气、风伯鼓动的风力以及雷电交加等,进一步渲染了旱情的紧张气氛。 “黑云压城白昼暝,倒泻银汉倾天池”,则通过黑云笼罩、闪电划破天际的景象,展现出旱情达到高潮时的恐怖情景。 尾联“帝勅九乌以震死,血饱龙吻纷淋漓。再拜谓龙曷少霁,龙与我职均有司。商霖傥可通帝梦,正直炯炯唯龙知”,借助九乌降临传说和皇帝敕令的神圣力量,期望神龙能够履行职责,降下甘露以解民忧。诗人再次祈祷神龙能施恩泽,拯救苍生。 总之,本诗通过对旱灾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诗中透露出对神龙的期许和鞭策,体现出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道关爱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旱》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描绘夏旱景象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金国灭北宋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政权。 在这段时间里,李石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任国子监主簿、武学谕等职,但因政治斗争而被迫离职,流寓江湖。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的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北方战乱的破坏,南方的土地资源变得紧张,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压力。夏季干旱更是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李石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夏旱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严峻,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