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送戴寿卿之金陵学录兼寄刘云松
瓮城至冶城,山影碧崚嶒。泮水春才动,雩坛价已增。乌台争荐鹗,鹍海看飞鹏。问讯云松客,清溪隐钓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瓮城抵达了冶炼城市,山影映衬着碧绿嶙峋的山石。
泮水在春天开始流动,雩坛的价值已经增加。
乌台的官员们竞相推荐贤能之士,如同鹍鹏展翅飞翔于大海之中。
向那云松间的隐士问询消息,他们在清澈的溪流边隐匿身形,悠然垂钓。
去完善
释义
1.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古时的别称。
2. 戴寿卿:作者的朋友,去往金陵担任学录(负责记录学校礼仪事务的官员)。
3. 金陵:古代南京的别称。
4. 学录:明代府、州、县儒学的职官,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5. 陈柏:明朝诗人,号秋碧,生卒年不详。
6. 瓮城:又称“月城”或“瓮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城墙外围的辅助性防御设施。
7. 冶城:中国古代扬州城的一部分,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市区东北部。
8. 泮水:即泮宫之水,代指孔庙。
9. 雩坛:古代求雨的祭坛。
10. 乌台:汉代御史台的别称,后泛指御史台。
11. 荐鹗:推荐贤能之士,如鹗鸟择肉而食。
12. 鹍海:比喻科举考场,形容竞争激烈。
13. 刘云松:作者的另一位朋友,与诗中的“云松客”同指。
14. 清溪:清澈的小溪,这里可能指南京附近的一处景点。
15. 钓罾:钓鱼的工具,用竹子或木棍支撑起一张鱼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的角度,描绘了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出发,行至金陵(南京)的沿途风景。诗人用“瓮城”和“冶城”两个地理名词表达了这一旅程的起始与终点。沿途青山绿水、白云苍狗的景象映入诗人的眼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描述春天的泮水(指江河湖泊)和雩坛(古代求雨的祭坛),传达出江南地区充满生机的氛围。
接下来四句为诗歌的高潮部分,通过对学子们的赞誉和对未来成就的期待,展示了一幅积极进取的画面。在这里,学子们就如同被举荐的鹗鸟,展翅翱翔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之中。而刘云松作为学者,无疑像一只大鹏鸟,勇敢地在学术领域里探索。
最后两句,诗人转向了对刘云松的问候,并通过询问他在清溪边的钓鱼生活,流露出对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敬仰之情。整首诗犹如一幅画卷,为我们展现了诗人送别的感人场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京口送戴寿卿之金陵学录兼寄刘云松》是清代诗人陈柏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约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陈柏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因家庭变故而贫困失学。他意志坚定,刻苦自励,终于考取功名。然而,在官场上他并不得意,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在康熙年间,陈柏逐渐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腐败和对人才的摧残,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当时,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尤其是针对前明遗民和江南士人。陈柏作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这种政策深感痛惜。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关爱。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正义、公平的追求。
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陈柏内心世界的写照。他以送别友人戴寿卿为契机,表达了对挚友的关心和对故土的眷恋。同时,通过寄给另一位友人刘云松,传达了他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追求的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