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忆洛阳

标题包含
忆洛阳
金谷春来柳自黄,晓烟晴日映宫墙。 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长安忆洛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 早年经历:寇准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寇湘曾担任国子监教授。寇准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在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金黄的柳条在洛阳的金谷园里随风摇曳,清新的晨雾和明媚的阳光映照着皇家的宫墙。然而,听到那令人陶醉的歌声的地方,却让我无比怀念远在长安的洛阳老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金谷:洛阳附近的古地名,泛指洛阳周边地区。2. 柳自黄:形容春天柳树变黄的现象。3. 晓烟晴日:清晨的烟雾和晴朗的天气。4. 宫墙:皇宫的围墙,这里指洛阳皇城的建筑。5. 不堪:忍受不了。6. 花下听歌处:指洛阳的美景与音乐之地。7. 却向长安忆洛阳:长安是古都,这里借指京城,即现在首都北京;洛阳则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以表达在繁华京城中对洛阳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忆洛阳》是北宋名臣寇准的一首描绘洛阳春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春天洛阳美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曾经度过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句“金谷春来柳自黄”,以洛阳的金谷园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出柳树枝头的嫩绿与金黄交织的生动景象。接下来的“晓烟晴日映宫墙”描绘了洛阳宫墙在朝阳与晨雾中的美丽画面。这样的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洛阳的春天之中。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中,而是将思绪转向了远方的洛阳。在第三句“不堪花下听歌处”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洛阳赏花听曲的美好回忆,展示了洛阳的独特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一句“却向长安忆洛阳”则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长安,更加思念洛阳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洛阳春日的美好景致,又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洛阳》是北宋名臣寇准的一首词作。据史书记载,这首词创作于公元995年左右。在这一年里,寇准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参预政事,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经常受到朝中其他大臣的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在政治上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也因此萌发了怀念洛阳的美好愿景。 洛阳曾是北宋的都城,那里有繁华的城市景象、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寇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对洛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创作《忆洛阳》时,寇准将洛阳的美景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这个时期正值北宋初期,国家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寇准作为朝廷的重臣,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他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政治抱负的追求,希望能够在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