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送别
君子于行东渡头,江村烟雨看眠鸥。
秋风不借游山屐,客梦长呼问酒楼。
八斗才怜新鹤发,十千囊尽敝貂裘。
不须刎颈酬知己,一曲琵琶在远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度翩翩的人来到了东方渡口,欣赏着江边烟雾弥漫的水鸟。
因为秋风太过凉爽以至于不需要借用登山鞋,客人在梦中也在呼唤寻找酒楼。
他才华横溢,充满关爱地看着那些新生的小鹤,衣袋中所有的财富都用尽了,只留下破旧的貂皮大衣。
用不着为了报答朋友而割断自己的脖子,一首琵琶曲已经在远方的船上奏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干:古代南京的一个地区,现指长江沿岸一带。
2.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句诗暗示着朋友即将离别。
3. 于行:表示离去。
4. 东渡头:东边渡口,表示离去的方向。
5. 江村:水边的村落,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地方。
6. 烟雨:形容江南水乡的景色。
7. 眠鸥:在水中休息的鸥鸟,象征着宁静和平的生活。
8. 秋风:秋天的风,这里是比喻时光流逝。
9. 游山屐:一种登山鞋,这里用来形容登山游玩的场景。
10. 客梦:游子的梦想,这里的“梦”可能是指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
11. 酒楼:喝酒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作者和朋友一起度过欢乐时光的地方。
12. 八斗才:形容文采横溢,这里用来称赞孙锐的才华。
13. 新鹤发:新发白的头发,这里用来形容孙锐的老态。
14. 十千囊:装满钱的袋子,这里用来形容孙锐的富有。
15. 敝貂裘:破旧的貂皮大衣,这里用来形容孙锐的贫寒。
16. 不须刎颈:不需要以死来报答朋友的恩情。
17. 酬知己:报答朋友的恩情。
18. 一曲琵琶:形容音乐的美妙,这里用来表达对友情的怀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墨展现了送别的画面和情感。开篇的“君子于行东渡头”,通过一个具体的地点,勾勒出离别的氛围。接下来的“江村烟雨看眠鸥”,则以江边朦胧的烟雨和沉睡的海鸥为衬,渲染出一派宁静而略带伤感的气氛。
诗的第二联,“秋风不借游山屐,客梦长呼问酒楼”,描述了离别的情景。秋风萧瑟,游子们即将离去,他们的足迹将遍布天涯。而梦境中,他们依然呼唤着曾经共同饮酒的地方,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
第三联,“八斗才怜新鹤发,十千囊尽敝貂裘”,则是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时光的感慨。才华横溢的朋友们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昔日的豪情壮志也早已化作一场梦幻。他们曾经的英勇与豪放,现在都只能从破旧的貂裘中找寻到一丝痕迹。
最后一句,“不须刎颈酬知己,一曲琵琶在远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即使没有生死之交的深厚友情,只需在远方的船上弹奏一曲琵琶,便能唤起彼此心中的共鸣。这是离别时最真诚的祝愿,也是友谊最美好的见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干送别》是南宋诗人孙锐的一首古诗,其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金朝的入侵使得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
孙锐身处这个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中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和关心。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此外,孙锐还受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如崇尚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人格操守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孙锐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背景,也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