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
醉卧凉阴沁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
月明午夜生虚籁,悮听风声是雨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醉倒在清凉的树荫下,感觉全身凉爽,躺在石头床上,铺着冰凉的竹席,却难以入睡进入梦境。明亮的月光洒在午夜时分,传来阵阵虚无的声音,错把风声当作雨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醉卧凉阴:指在竹子遮阴处醉酒休憩。
2. 沁骨清:形容环境清凉宜人,让人感觉清爽。
3. 石床冰簟:意指竹子下的石床与冰冷的竹席,形容竹子的清新氛围。
4. 虚籁:虚幻的响声,此处借指风吹过竹林产生的声响。
5. 误听风声是雨声:因为夜间无法分辨具体声音,误以为风声就是雨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咏竹”为题,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和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首句描绘了诗人醉卧竹林的情景,一个“醉”字透露出诗人的闲适心境,而“凉阴”、“沁骨清”则突出了竹林的清凉宜人和诗人内心的清静。
第二句中的“石床冰簟”意味着诗人身处的环境十分朴素,这也间接反映了他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而“梦难成”则说明在这个环境里,连梦境都变得美好难寻,越发显得周围环境的幽静。
第三句中“月明午夜生虚籁”描绘了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竹林上,微风拂过,带来一阵悠扬的声音,仿佛是天籁之音。而末句“误听风声是雨声”则以“误听”二字为转折,使诗意顿生波澜。尽管外面的声音让人产生了下雨的错觉,但这并没有破坏诗人内心的平静,反而让他更加沉浸在竹林的宁静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竹》是唐朝诗人唐彦谦创作的一首赞美竹子品格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知识分子活跃的时期。
在创作《咏竹》时,唐彦谦正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当时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民生疾苦。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竹子却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屹立不倒。这让唐彦谦对竹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从而写下了这首赞颂竹子精神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对坚韧不屈的精神的追求。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渴望和平与安定,因此这首诗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