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灵寿木

标题包含
灵寿木
滇池藤赤人难到,太乙青藜事近诬。 林下搘来供燕息,省中携去宠师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滇池边上的人难以抵达,太白金星的故事近乎虚构。树荫下的石凳用来休息,太守携带它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去完善
释义
滇池:古地区名,位于云南高原的西南部,现代是云南省昆明市的简称。 藤赤:形容藤条颜色深红。 太乙:又称“东皇太一”,是先天至神之一,虚无至极,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灵。 青藜:是一种形状像藜的青色灯盏,这里代指夜间读书照明。 林下:此处指的是松树林之下。 搘:支撑。 燕息:休息的地方,喻指安居之处。 省中:古代中央官署所在地,这里指皇帝身边或朝廷之中。
去完善
赏析
曾肇的这首《灵寿木》表达了他对珍稀植物的关注和欣赏。首句“滇池藤赤人难到”描绘了滇池边生长的一种罕见的红藤,因为其生长环境的险峻,一般人很难到达。次句“太乙青藜事近诬”则借太乙青藜之传说,暗示这种红藤也具有神秘而稀有之处。接下来的两句“林下搘来供燕息,省中携去宠师儒”生动描述了人们保护这种植物的场景:在树林间设立支撑以使其生长,并带到省中去滋养教师学者们。诗人通过对珍稀植物的关爱和保护,体现了对自然生态和知识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寿木》是宋代诗人曾肇创作的一首描绘树木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960-1279年),这是一段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探讨人生哲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曾肇作为一位宋代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等议题,这也反映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此外,宋朝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特别是绘画、书法等领域,这些都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灵寿木》这首诗时,曾肇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或许遭遇了一些挫折,如官场失意、家庭变故等,这使他更加珍视生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灵寿木的赞美,表达了对于顽强生命力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