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京口甘露寺

标题包含
京口甘露寺
屈曲危楼倚半空,诗情无限景无穷。 江声逆顺潮来往,山色有无烟淡浓。 风月满楼供一览,乾坤万里豁双瞳。 片云迥逐斜阳去,知落淮山第几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折高楼高耸入半空,诗中的意境深远而无尽。 江水声随着潮水而来往,山的颜色因烟雾而显得时浓时淡。 明月与清风照亮整座楼阁,眼中看到的是开阔的世界。 一片云彩追逐着夕阳远去,不知它最后落在淮山的哪一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屈曲:弯曲的,曲折的。这里指建筑的形状,表示甘露寺的楼宇曲折有致。 2. 危楼:高耸的楼房,形容甘露寺的高大。 3. 半空:高空,形容甘露寺的位置之高。 4. 逆顺:指江水逆流和顺流。 5. 江声:江水的声音。 6. 山色:山峦的颜色。 7. 有无: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这里用来描述山中云雾的飘渺。 8. 风月:风和月,泛指美好的风景。 9. 一览:一眼望去,尽收眼底的意思。 10. 乾坤:天地,象征整个世界。 11. 豁:使开阔,这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2. 双瞳:两只眼睛,这里用来表示视野的开阔。 13. 片云:一片云彩。 14. 迥逐:远远地跟着。 15. 斜阳:傍晚的夕阳。 16. 知落:知道落在何处。 17. 淮山:淮河一带的山脉。 18. 第几重:指不知道具体落到第几重的山脉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甘露寺的高楼上,观赏四周的壮丽景色,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辽阔。首联描述了甘露寺高耸入云的形象,给人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颔联通过江水的流动和山色的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尽生机与活力。颈联中,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宁静。尾联则将视线投向远方的云彩,表达出诗人对远方风景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展现了甘露寺周围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诗人曾肇所作的《京口甘露寺》是描写镇江京口甘露寺风景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5年左右,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此时正是北宋中期的变革时期,新旧党争激烈,神宗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曾肇生活在这个政治复杂、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父亲曾巩在朝廷担任要职,深受神宗皇帝信任。而曾肇本人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但与王安石的改革派政见不合,导致他在官场上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个时期的镇江京口甘露寺是一处著名的佛教胜地,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诗篇。因此,曾肇来到此地,目睹了甘露寺的美景,内心不禁产生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