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后山陈师道见寄韵
故人南北叹乖离,忽把清诗慰所思。
松茂雪霜无改色,鸡鸣风雨不愆时。
著书子已通蝌蚪,窃食吾方逐鸒斯。
便欲去为林下友,懒随年少乐新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故人在南北方感叹离别之苦,忽然通过诗篇抒发彼此的思念。
松树在风雪之中依然不改其青翠本色,公鸡无论何时都在风雨中按时报晓。
著书之人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秘,而我们这些学习者正努力追随。
希望我能成为你的朋友,共同追求林下的宁静,而不是随年轻人追逐新的知识。
去完善
释义
1. 次:按顺序,这里是按照后山的诗的韵律和风格来写的意思。
2. 陈师道:即陈无己,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和曾肇都是苏东坡的门人。
3. 清诗:这里指陈师道寄给曾肇的诗。
4. 思:思念之情。
5. 松茂雪霜:松树在冬天大雪中的样子,比喻历经困苦仍坚韧不屈的品质。
6. 鸡鸣风雨:意指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坚持按照约定的时间行事。
7. 著书子已通蝌蚪:写书的人已经通达了天地之道,蝌蚪是指古代的文字记录方式。
8. 窃食吾方逐鸒斯:我们这些人不过是庸庸碌碌过日子的俗人,鸒斯是乌鸦的意思,此处借指普通百姓。
9. 便欲去为林下友:想要远离世俗纷扰,过隐逸的生活。
10. 懒随年少乐新知:不愿意跟那些追逐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同流合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后山陈师道见寄韵》中,诗人曾肇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南北方的地理差异,表达了与故人分别的痛苦,并通过赞美松树、鸡鸣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还通过自嘲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潜心学问、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抒发了向往与友人共度山林之趣,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后山陈师道见寄韵》是宋代诗人曾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
在这个特殊时期,曾肇作为一名文人官员,他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新旧政权更迭带来的压力,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感。
在曾肇生活的时代,南宋初年的社会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建立,但面临着金国等北方政权的威胁。在这个时期,文人官员们普遍关注国家兴亡,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希望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政权更迭和政治斗争,许多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肇通过和陈师道的交流,表达了他们对于家国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他在诗中写到:“烽火连三楚,文章付二豪”,以表达他对战火连天的担忧和对文学事业的坚持。这种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们共同的心声,也是他们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