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贤堂 其二
万壑千岩花草香,醉翁此地昔徜徉。
不闻燕雀知鸿鹄,但见鸱枭笑凤凰。
平日声名追屈贾,暮年勋业佐虞唐。
神清洞府今何处,故事空留楚天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壑千岩之间花草飘香,当年醉翁曾在这里闲游。
听不见燕雀了解鸿鹄之志,只看到恶鸟嘲笑凤凰。
平日里的名声可以追赶屈原和贾谊,晚年的功勋足以辅佐虞舜和尧皇。
如今神仙居住的洞府又在何处?只有那些古老的故事还流传在楚地的天空下。
去完善
释义
1. 万壑千岩:形容地势险峻的山间风景。
2. 醉翁:此处指的是欧阳修,他在晚年时自号醉翁,经常在此地游览山水。
3. 徜徉:闲游、漫步。
4. 燕雀知鸿鹄:这句借用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典故,意思是普通的燕雀无法理解鸿鹄的远大抱负。
5. 鸱枭笑凤凰:比喻恶人嘲笑君子。鸱枭是猫头鹰一类的鸟,在古代被认为是恶禽;凤凰则是吉祥的象征。
6. 屈贾:屈原和贾谊,均为古代著名文人。这里指作者及诗中提及的欧阳修等名士。
7. 虞唐:虞舜和唐尧,上古时期的两帝,这里指代朝政清明的时代。
8. 神清洞府:神仙居住的地方。
9. 楚天:指南方的天空,这里指代诗中所描述的风景所在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二贤堂”,是作者曾肇在赞美前贤的事迹时,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此诗抒发了诗人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昔日的伟人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依然传承后世,给人以深深的感慨。
首联写诗人面对美丽的山水花草景色,联想到古代的大贤们曾在这里流连忘返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大贤们的怀念和敬仰。颔联则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那些无知之辈嘲讽有志之士的情况,以表现出对这些无知的讽刺与批判。
颈联借用屈原、贾谊等先贤的名声与功勋来歌颂这些人物的伟大成就,并藉以强调他们在暮年之际仍然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赞美他们始终心系国家的情操。尾联则表达出诗人对于曾经的理想乐园已经消失的无奈与惋惜,同时引申出对这些伟大人物精神的赞颂和景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曾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但因兄长曾巩已经为第一名,按当时规定,曾肇需让位于他人,结果自己仅得第五名。同年他考中进士,任太学录。此后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首诗《二贤堂 其二》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这一时期的曾肇,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在任太学录期间,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然而,他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固,多次受到权臣排挤,使得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完全实现。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但同时,党争激烈,新旧两派势力角逐激烈。曾肇作为士人阶层的一员,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