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重九予以忧患经此节物亦强举杯复同坐客步至陈氏水阁率尔成韵
累岁严亭会众宾,今年九日未全贫。
樽中有酒须招客,篱外无花免笑人。
竹杖芒鞋行自惯,风轩水阁坐来频。
鬓边强把茱萸插,万里谁嗟老病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来在凉亭与众多宾客相聚,今年的重阳节不算太贫穷。
有酒招待客人,篱笆外没有花儿免于被人嘲笑。
用竹杖和草鞋习惯性地行走,频繁坐在风吹过的地方和水边的楼阁。
在鬓角勉强插上了茱萸,千里之外有谁感叹我这个多病的老者呢?
去完善
释义
1. 庚午:即庚午年,指公元1350年,为明朝初年,诗人李光生活的时期。
2.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 忧患:忧虑、烦恼。
4. 节物:指佳节时的景象、景物。
5. 强举杯:勉强举杯,表示虽然心情不佳,仍强作欢颜。
6. 复同坐客步至陈氏水阁:和客人一起步行到陈氏的水阁。“复”表示又一次;“坐客”表示在场的客人。
7. 率尔成韵:即兴创作诗篇。
8. 累岁:连年。
9. 严亭:亭名。
10. 九日:重阳日的简称。
11. 未全贫:指生活虽有些困顿,但不至于极度贫困。
12. 樽中:指酒杯之中。
13. 招客:邀请客人。
14. 篱外:指庭院的篱笆外面。
15. 无花免笑人:没有花开就没有人会嘲笑。
16. 竹杖芒鞋:用竹子制作的拐杖和草鞋。
17. 行自惯:走路很习惯、很熟悉。
18. 风轩水阁:风中飘动的窗户和水上的楼阁。
19. 坐来频:频繁地坐下来休息。
20. 鬓边:鬓角处,指两鬓。
21. 强把茱萸插:勉强把茱萸插在鬓角上。
22. 万里谁嗟老病身:万里之外又有谁会叹息我这衰老多病的身体呢?“嗟”表示叹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光以重阳佳节为主题,表达了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首联通过对往年重阳节聚会的回顾,反衬出今年的特殊境遇。颔联则通过“有酒”与“无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虽处窘境但仍能以酒待客,笑对生活。颈联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行走自如、在水阁里频频交谈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友情的珍视。尾联则以鬓边插上茱萸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出诗人虽年老多病,但依旧坚忍不屈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庚午重九予以忧患经此节物亦强举杯复同坐客步至陈氏水阁率尔成韵》是南宋诗人李光创作的一首抒怀诗。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0年(庚午年)的重阳节,即宋孝宗淳熙七年。
在这一年间,李光因直言不讳和坚持抗金主张而遭权臣忌恨,被贬谪至地方担任闲职。虽身处逆境,但李光仍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民生疾苦。重阳节这天,他与家人、宾客共度佳节,面对美景良辰,不禁感慨万千,遂提笔写下这首诗篇。
当时正值南宋时期,尽管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在政治上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权臣当道、腐败盛行等。李光的遭遇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写照,他作为一名有抱负的士人,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实际行动践行儒家理想。这种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其成为一首富有时代气息和个人特色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