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
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
木绵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
奈何来瘴疠,或者畏苍旻。
吾知饶信间,蚕月如岐邠。
儿童皆衣帛,岂但奉老亲。
妇女贱罗绮,卖丝买金银。
角齿不兼与,天道斯平均。
所以木绵利,不畀江东人。
避秦衣木叶,矧肯羞悬鹑。
天下有元德,孔融愿卜邻。
绨袍望不及,共裘志自仁。
赠我以两端,物意皆可珍。
洁白如雪积,丽密过绵纯。
羔缝不足贵,狐腋难拟伦。
絺纩皆作贡,此物不荐陈。
岂非神禹意,隠匿遗小民。
诗多草木名,笺疏欲谆谆。
国家无楚越,欲识固无因。
剪裁为大裘,穷冬胜三春。
拜嘉重感激,触物尤酸辛。
吁嗟彼寒谷,邹律今不神。
三宫坐穹庐,雨雪或十旬。
安得遗此惠,飞到君王身。
塞上寒堕指,挟纩谁为温。
人各赐两端,费银二万斤。
大军四十万,谈笑却胡尘。
感君道义交,何异骨肉亲。
可与知者道,众人笑且嗔。
玉案未能报,琼琚情则真。
春秋二百年,币交几君臣。
季札有赠好,千古尚如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种植嘉树种木棉,大自然真是对福建厚爱有加。
尽管土壤不适宜种桑树,但养蚕仍然辛苦艰难。
木棉可收获千株,养活全家不愁贫困。
在江东更容易种植这种作物,也能因此致富殷实。
怎奈遭受瘴气和瘟疫,有时令人畏惧自然。
我知道江西、信州等地,养蚕之月如同岐山、邠州那样热闹。
那里的儿童都穿着丝绸衣物,不只是为了侍奉老人。
妇女们不把罗绮当贵重物品,卖了丝就能换来金银财宝。
天地之间的公正平衡,并没有都眷顾江东人民。
那些避秦之人只能穿树叶,哪会有人羞愧于没有丝绸衣物呢?
全国都有淳厚的品德,孔子后裔也愿意和他们做邻居。
送给我的丝绸衣服,其中的情谊都无比珍贵。
这丝绸洁白如雪堆积,美丽紧密胜过其他绸缎。
羔皮衣并不高贵,狐腋皮毛也难以比拟。
麻布和丝绸都是要进贡的物品,这种木棉却没有献上。
难道不是大禹的意思,想要把这份福利藏匿起来留给百姓吗?
诗词中多见草木名称,笺注需要详细阐述。
现在国家不分楚国和越国,想认识这些植物都没有办法。
用丝绸制作大袍子,穷冬季节也胜过春暖花开的三春时节。
对于您的恩赐我满怀感激,触物生情尤感辛酸。
感叹那些寒冷的谷底,如今已失传邹衍的方法。
三宫都坐在穹庐中,雨雪天气可能长达几十天。
如何才能将这份福利带给君王呢?
塞上的寒冷让人手指冻僵,有谁给他们送去棉衣温暖呢?
如果每人都能得到两份丝绸衣物,大约需要花费两万斤银子。
有了四十万大军,谈笑间便能击退胡人。
感谢您的友情深厚,就像亲人一样。
这种情谊可以和知情的人分享,大家可能会笑骂嘲讽。
我没法回报您这般厚礼,但我心中的感情是真实的。
两百年间,两国交往的史料记载有几许君王和臣子的故事?
季札有赠送美物的佳话,千年之后依然历久弥新。
去完善
释义
1. 八闽:福建省的别称,因为境内有八座山而得名。
2. 厥土:这个地方的土。厥,代词,这里指代福建省。
3. 宜:适宜,适合。
4. 殊:非常,特别。
5. 嘉种:好的品种。
6. 木绵:即棉花。
7. 百株:一百株棉花。
8. 八口:指全家人,一般包括父母、子女等八口人。
9. 江东: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10. 易:容易,这里指移植。
11. 殷:富裕。
12. 奈何:表示惋惜的语气。
13. 瘴疠: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湿热气候引起的疾病。
14. 或者:也许,可能。
15. 苍旻:天空。
16. 吾知:我知道。
17. 饶信:江西省的两个地区。
18. 蚕月:农历三月,是养蚕的季节。
19. 岐邠: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这里泛指丰收的地方。
20. 儿童皆衣帛:指孩子们都能穿上棉衣。
21. 岂但:难道只,表示还有别的。
22. 妇孺:妇女和小孩。
23. 罗绮:指丝绸衣服。
24. 卖丝:卖掉蚕丝。
25. 买金银:购买黄金和银子。
26. 角齿:比喻事物的两个部分。
27. 天道:自然的规律。
28. 不畀:不给。
29. 避秦:指逃避战乱。
30. 矧:何况。
31. 曷:古同“何”。
32. 衣木叶:穿着树叶做成的衣服。
33. 悬鹑: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34. 元德:指大德之人。
35. 孔融: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任北海相。
36. 卜邻:选择邻居。
37. 绨袍:粗厚的棉衣。
38. 共裘:共同穿一件皮衣。
39. 诗:这里指《诗经·邶风·北风》中的诗句。
40. 笺疏:对古籍的注解。
41. 楚越:指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区。
42. 贡:进贡。
43. 陈:陈述,这里指推荐。
44. 岂非:岂不是。
45. 禹:大禹,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
46. 遗:遗留,这里指隐藏。
47. 小民:老百姓。
48. 草木名:指植物的名字。
49. 笺疏:对古籍的注解。
50. 固无因:无法理解。
51. 大裘:古代帝王祭祀时穿的礼服。
52.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
53. 拜嘉:表示感谢。
54. 触物尤酸辛:遇到事物尤其感到辛酸。
55. 吁嗟:感叹词。
56. 邹律:战国时齐国的名医邹衍发明的一种可以治愈疾病的药。
57. 三宫:指皇帝、皇后和皇太后。
58. 穹庐:古代的帐篷。
59. 雨雪或十旬:形容天气寒冷,连续下雪十天。
60. 遗此惠:把这种恩惠给予别人。
61. 挟纩:裹在身上的棉衣。
62. 谁为温:谁能给我温暖。
63. 人各赐两端:每人赐予两件衣物。
64. 费银二万斤:花费两万斤白银。
65. 大军四十万:指四十万士兵。
66. 谈笑却胡尘:谈笑之间就能击退敌人的进攻。
67. 道义交:基于道德和义气的朋友关系。
68. 骨肉亲:亲如家人。
69. 知者:了解的人。
70. 嗔:生气。
71. 玉案:玉石制成的桌子。
72. 琼琚:精美的玉器。
73. 春秋:指时间。
74. 二百年:约数,指很长一段时间。
75. 币交:用礼物表达友谊。
76. 季札有赠好: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他曾送给鲁国许多礼物。
77. 千古尚如新:意思是这种友谊即使过了千年仍然像新的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该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木棉布的赞赏及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诗中通过讲述木棉种植、采集和织造过程以及其作为衣物来源的优越性,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仰和感激。同时,诗人还提到木棉在各地的应用和推广情况,揭示了地域环境和人文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此外,诗人还通过描写木棉布的质地、色泽和保暖效果,展示出其对此种材料的深度了解和高评价。全诗流露出诗人在道义上的担当和对友谊的重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枋得在南宋时期写下了这首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国力衰退,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强大压力。作为诗人,谢枋得也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机,他积极投入到抗击外敌的斗争中。
在人生际遇方面,谢枋得曾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对腐败的朝廷感到失望,放弃了官职,转而投身于抗金事业。他曾担任地方官员,领导民众抵抗金兵,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品质。然而,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使他倍感痛心,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纺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木绵布作为一种新型的纺织品逐渐流行起来。刘纯父向谢枋得赠送木绵布,表达了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赏和支持。谢枋得借此机会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