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夕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秋夕二首 其一
大暑丧余酷,凉秋袪众瘥。 歊氛随雨断,素景入宵多。 雁影穿池月,蛩声出砌莎。 披襟予自快,楚泽任悲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大暑消解了炎热的痛苦,凉爽的秋天驱散了疾病的困扰。 湿热之气随着雨水消散,夜空中的景象格外清晰。 大雁的身影在月色中穿越池塘,蟋蟀的鸣叫从草丛中传出。 敞开衣襟让自己愉悦,我在楚地的水泽中随意唱起悲歌。
去完善
释义
1. 大暑:指天气炎热至极的时节,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2. 丧余酷:指暑热逐渐减弱。 3. 凉秋:指天气转凉的秋天。 4. 袪众瘥:指驱散各种疾病。 5. 歊氛:指炎热的空气。 6. 素景:指秋天的景色。 7. 入宵多:指夜晚明亮的景象增多。 8. 雁影:指大雁飞行的影子。 9. 穿池月:指月光穿过池塘的水面。 10. 蛩声:指蟋蟀的鸣叫声。 11. 出砌莎:指蟋蟀在台阶旁的草丛中发出声音。 12. 披襟:指敞开衣襟以表达畅快的心情。 13. 予自快:指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4. 楚泽:指楚国地域内的水泽地带,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楚地。 15. 悲歌:指悲伤的歌声或诗歌。
去完善
赏析
《秋夕二首 其一》是北宋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秋天夜景的诗。诗人通过对“大暑丧余酷,凉秋袪众瘥”的描述,表现了炎热的夏天终于离去,凉爽的秋天开始驱散疾病的心情。接下来的“歊氛随雨断,素景入宵多”则通过描写雨后清新的空气和夜晚的美景,进一步表现秋天的宁静和美好。 在诗人的笔下,“雁影穿池月,蛩声出砌莎”的景象栩栩如生,大雁的身影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伴随着月亮的映照,而蟋蟀的叫声则在草丛中回荡,这两句诗充分展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 最后,诗人用“披襟予自快,楚泽任悲歌”来表达自己在这美好的秋夜中的愉悦心情,即使面对悲哀的歌曲,也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二首 其一》是北宋名臣韩琦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在陕西作州任上所创作的组诗。当时,韩琦刚刚结束了长达数年的边疆军事生活,被调任为作州刺史。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对国家的治理和民族的团结有着深深的忧虑。这种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北边境时常受到西夏等国的侵扰,军事压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琦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政治家,自然会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他的这组诗中,韩琦以描绘秋天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他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的深沉思考。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自然界的变化,用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秋意盎然的画面,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韩琦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成为了宋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