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二首
飞书一幅锦文回,恨写深情寄雁来。机上月残香阁掩,
归日几人行问卜,徽音想望倚高台。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幅飞书承载着精美的文字,传递着深深的情感,寄望鸿雁能够送达。
远方的机器上,月已残缺,香阁被掩盖,显得有些荒凉。
归来的时候,他们几个人去算了一卦,想借琴声表达思念之情,靠在高台上,盼望你的声音。
几艘小船在广阔的山峰间飘荡,水面与云彩相接,四周都是茫茫无尽的景色。晴朗的日子,海面如霞,色彩斑斓;
月明之时,垂钓的小船在水边的鱼村显得格外宁静;远远望去,山间的雪景也随着潮水一同涌来,这美丽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去完善
释义
《回文诗二首》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两首回文诗。这里需要注释的是第一首的部分诗句:
1. 飞书一幅锦文回:飞书指传递信息的书信;锦文回意为书写精美的回信。
2. 恨写深情寄雁来:恨写表示在信中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雁来代指传递书信的人或物。
3. 机上月残香阁掩:月残表示时光流逝;香阁掩指女子居住的楼阁显得宁静幽深。
4. 归日几人行问卜:归日指回家的日子;行问卜表示准备询问关于回家的占卜。
5. 徽音想望倚高台:徽音指美好的声音,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女子美妙的歌声的期望;倚高台表示站在高处盼望。
去完善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徐夤创作的回文诗。所谓回文诗,就是能倒读的诗句,在欣赏这种诗词时,可以按照从前往后、从后往前的顺序阅读,以获得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
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雁书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与亲人别离的痛苦和相逢之日的期待都蕴含在这寥寥数字之中。诗句由鸿雁传递信息引发情感回忆,想到离别之际月儿偏西、香气弥漫的情景。而待归来之时,诗人在高台上翘首以待,期待听到亲人的声音。
第二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幅景色优美的画面。帆影点点、山峦起伏,碧水相连、云山相接。晴日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洒下一片红色的霞光;夜晚的月光照耀着江面的渔船,显得遥远而宁静。这是一幅非常和谐且富有生机的画面,令人心生向往。
总体来看,这两首诗都用极简的文字描绘了丰富的意境,情感真挚深沉,极具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回文诗二首》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徐夤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两首。以下是关于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遭遇政治斗争和战乱之苦,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忧虑。徐夤作为当时的一位杰出诗人,其作品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徐夤在这组《回文诗二首》中,分别以“卷帘花影叠双双”和“莺声诱引来青鸟”为主题,表达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梦的感慨。这一时期的徐夤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如政坛上的浮沉、家庭的变故等。然而,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此外,徐夤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五代十国的战乱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得许多文人和艺术家失去了生活的安宁。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夤通过回文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