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徐偃王庙

标题包含
徐偃王庙
天下慢朝周,君王瑶水流。 一朝规问鼎,千里御还骝。 故国无归日,丛祠几换秋。 诜诜耳孙庆,惟烈在仁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胡宿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全国都臣服于周朝,国王和贵族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一天,他们企图夺取王位,于是离开家园数千英里。 曾经的国家已经没有回家的日子了,村落神社已经换了几个秋天。 他们繁衍生息,庆祝胜利,只知道仁爱就是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天下慢朝周":这里"慢朝"指的是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时间晚了一些,意指周朝的衰微。 2. "君王瑶水流":这句是说周王的统治地位如同流水般消逝。"瑶水"暗含仙境意味,意指周王的统治地位逐渐消解。 3. "一朝规问鼎":"一朝"指的是徐偃王成功夺取了周天子的政权。"规问鼎"中"问鼎"表示觊觎并企图夺取周朝的权力,"规"有规划、实现的意思,表明徐偃王有计划地实现了这个目标。 4. "千里御还骝":这句描述了徐偃王驰骋疆场的英勇表现。"千里"极言其活动的地理范围之广,"御还骝"描述的是驾驭宝马奔驰的场景,其中"御"是指驾驭马匹,"还骝"是骏马的别称。 5. "故国无归日":这句是说徐偃王虽然成功篡位,但是无法重新恢复自己的国家。"故国"即指自己原本的国家,"无归日"则表达了他感到无法重返过去的强烈无奈。 6. "丛祠几换秋":这句描绘了徐偃王庙的破败景象。"丛祠"意为乡野间的神祠,"几换秋"表示历经多次秋季更替,意指经过很长时间。 7. "诜诜耳孙庆":"诜诜"形容众多,"耳孙"为后代子孙之意。这句话是说徐偃王的后代子孙繁衍生息,人群络绎不绝。 8. "惟烈在仁柔":这句赞美徐偃王的仁爱品德和温和作风。"惟烈"意味着伟大的功业,"仁柔"意指仁爱温柔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徐偃王庙》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宿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徐偃王庙的兴衰变迁,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历史沧桑的感慨。 首联“天下慢朝周,君王瑶水流”,写的是周朝末年,诸侯争霸,天下大乱,而徐偃王的统治却如流水般消逝。这里以“瑶水”喻指徐偃王的统治,表现出诗人对徐偃王的特殊感情。 颔联“一朝规问鼎,千里御还骝”,描述了徐偃王突然遭遇灭顶之灾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现出了徐偃王从兴盛到灭亡的巨大反差。“问鼎”一词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意为企图夺取天下,这里的“规问鼎”即暗示徐偃王遭受攻击。“御还骝”则是用秦始皇的马比喻秦军。 颈联“故国无归日,丛祠几换秋”,写出了徐偃王庙几经风雨,仍旧屹立不倒的景象。诗人通过“故国无归日”表达了徐偃王无法挽回败局、故土难归的悲哀。而“丛祠几换秋”则揭示了徐偃王庙经历岁月更迭,依旧保持原貌的历史痕迹。 尾联“诜诜耳孙庆,惟烈在仁柔”,表明了诗人对于徐偃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子孙后代对徐偃王的敬仰与赞美,强调徐偃王的仁爱精神永垂不朽。这里的“耳孙庆”是指后代子孙对于徐偃王的称颂,表现了诗人对其仁爱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徐偃王庙的诗,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人胡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胡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期,他在朝廷任职多年,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对国家的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他的诗歌创作主题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氛围和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得以进入仕途,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这些问题都在胡宿的诗歌中得到反映。 在这首《徐偃王庙》中,胡宿通过对徐偃王庙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敬仰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他也借题发挥,表达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警示。这首诗歌既展现了胡宿的个人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记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