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落星寺一首
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霣无。
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
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
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小岛上是有石头存在的,但未曾有过星星陨落。
这里庄严肃穆如同净土一般,而怪诞的事情则出自那些僧人。
海市蜃楼穿透海洋,龙沙堆积成湖泊。
我要去除金碧辉煌的佛像,带我的弟子们离开这个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落星寺:题写于落星寺的一首诗歌。落星寺位于福建福州东北部的莲花峰下,传说是天上坠落的流星所化。
2. 王阮:南宋文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同代。
3. 岛石是处有:岛石,指海上的岛屿。是处,这里、此处。意思是这里的岛屿到处都是。
4. 星辰曾霣无:星辰,即流星。霣无,陨落消失。这句话是说曾经有流星坠落在附近的地方。
5. 庄严成净土:庄严,佛教用语,指装饰、美化。净土,指极乐世界。这句话是说寺庙通过装饰变得如同极乐世界一般美丽。
6. 怪诞出浮屠:怪诞,奇特、怪异的事物。浮屠,佛教术语,通常用来指佛塔或者寺庙。这句诗的意思是奇特的景观在寺庙中出现。
7. 蜃气楼穿海:蜃气楼,一种自然景观,由于光线折射形成海上楼阁的幻象。这句诗描绘了海市蜃楼的景象穿越海面。
8. 龙堆沙拥湖:龙堆,古代称沙漠地区为“龙堆”。沙拥湖,指的是沙子堆积而成的湖泊。这句诗描绘了沙漠地区的湖泊景色。
9. 尽除金碧像:尽除,全部去除。金碧像,指的是寺庙中金碧辉煌的佛像。这句诗意味着想要彻底摒弃奢华的外观。
10. 吾欲舍吾徒:吾,我。舍,舍弃。吾徒,指我的弟子或信徒。这句诗表示我想要放弃对信徒的责任,表达出家修行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题落星寺一首》是一首描绘寺庙风光的古诗。诗人王阮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落星寺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寺庙的独特韵味和历史沧桑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于佛教信仰的反思与批判。下面是对这首古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岛石是处有,星辰曾霣无”,描述了寺庙所处的环境。虽然海岛上遍布石头,但这里却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星辰曾经坠落在此,暗含了落星寺名字的由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寺庙的神秘感和独特性。
接着,诗的三、四句“庄严成净土,怪诞出浮屠”,是对寺庙建筑风貌的描写。庄严的寺庙营造出一片宁静的净土,而怪异的造型则出自于佛塔。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寺庙的庄重和神秘氛围。
然后,诗的五、六句“蜃气楼穿海,龙堆沙拥湖”,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景象。海市蜃楼的景象仿佛穿过海面,龙沙堆积如同包围着湖泊。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周边的美景。
最后,诗的结尾两句“尽除金碧像,吾欲舍吾徒”,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思考。倘若除去那些金碧辉煌的佛像,我愿意舍弃我的信徒身份。这两句诗通过反讽,揭示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反思与批判。
总之,《题落星寺一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寺庙的神秘氛围和美丽景色。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佛教信仰的反思与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宗教信仰的独立思考。这首诗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含哲学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落星寺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王阮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早年曾入仕为官,但因不满南宋朝廷的腐朽和黑暗,毅然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在这期间,他游历江南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抒发胸中壮志。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南宋末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南宋朝廷却无力抵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痛心,于是写下了这首《题落星寺一首》,以表达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