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衡岳三首 其二
白衣苍狗飞扬尽,翠巘苍崖杖屦间。
独到上封雷雨处,退之元未识衡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纯净如白羽般的天空,悠闲漫步在山涧。
独自来到那神秘的雷雨地带,其实韩愈并不认识真正的衡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衣苍狗:比喻世事无常,也指天空中飘荡的白云,这里意指世事变幻。
2. 翠巘:翠绿色的山峰。
3. 苍崖:深青色的山崖。
4. 杖屦:手杖和鞋子,这里是行游的意思。
5. 上封:即上封寺,位于衡山主峰祝融峰下。
6. 雷雨:形容衡山山中气候多变,云雾翻涌。
7. 退之:韩愈的字。
8. 元未:从未,完全没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王阮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登上衡岳的所见所感。首句“白衣苍狗飞扬尽”中的“白衣苍狗”形象地描述了云雾在山巅飘荡的景象,呈现出一幅变幻莫测的画卷。次句“翠巘苍崖杖屦间”则刻画了诗人在山间行走的过程,以杖为引,踏步在绿树葱茏的山石之上。这种动态的画面勾勒出诗人充满激情的攀登之旅。
接着,第三句“独到上封雷雨处”言明他来到了衡岳最著名的“上封寺”所在之处。这里常常出现雷雨现象,令很多游客望而生畏。然而,王阮却独步其境,表现了他的勇敢与豪情。最后一联“退之元未识衡山”则是诗人对韩愈的一种戏谑和调侃。韩愈曾写过一首《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其中提到:“衡山之神既灵矣,而斯文亦得倡。”表明他对衡岳的理解已经颇为了解。然而,王阮在此表示自己作为第一个真正认识衡山的人,笑看韩愈其实并没有真正地领会衡岳的精神。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既有豪放的登山历程,又有诙谐的文人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衡岳三首 其二》是南宋文人王阮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歌描绘了作者登上南岳衡山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原地区长期受到金国的侵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能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力量。王阮作为南宋的一位文士,也深受这种家国情怀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在这段时间里,王阮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担任了江西南安府通判,但因与上司不合而被免职。在人生的低谷期,他选择游历名山大川,以抒发胸中郁闷。在这次游历过程中,他登上了南岳衡山,写下了这组诗歌。
最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密切相关。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这种思想观念在王阮的诗中得到体现,如他在《登衡岳三首 其二》中写道:“君子爱山川,山川亦相惠”,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