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庸斋纳凉一首
招提竹钥不曾关,容我追凉突兀间。
石甃阴生寒水玉,天灯烁散火云山。
葛巾当昼何庸脱,葵扇非秋却暂闲。
所愧岑参聊尔耳,强将诗与少陵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招提寺的竹林门未关闭,让我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享受一丝凉意。
石头铺成的台阶上,涓涓细流犹如白玉般清凉,天空中点点星光如同火红的云彩照耀。
如今虽然穿着头巾不需要解开,但并非秋天的时节,手中的葵扇暂时可以休息了。
我只是惭愧地模仿岑参的风格,勉强能与杜甫的诗篇相提并论。
去完善
释义
1. 招提:佛教语,指招引之意。这里指寺庙。
2. 竹钥:指竹门锁,佛教寺院的门多采用竹子制成。
3. 不曾关:未曾关闭。这里形容寺庙的门经常保持开放状态。
4. 容我:允许我。
5. 追凉:寻找凉爽的地方以避暑。
6. 突兀:突然出现的意思,这里形容找到的凉爽之地突然出现。
7. 石甃:石头铺成的台阶。
8. 寒水玉:古人称寒冷的泉水为寒水玉。这里指冰冷的泉水。
9. 天灯:星名,即牵牛星,一称天河。这里形容天空中的星星闪烁如同灯火。
10. 烁散:闪烁分散。
11. 火云山:火焰山,比喻炎热的天气。
12. 葛巾:用葛麻制成的头巾。
13. 当昼:在白天。
14. 何庸脱:表达不需要摆脱的意思。
15. 葵扇:指扇子。
16. 非秋:虽然不是秋天。
17. 却:表示转折。
18. 暂闲:暂时的休闲。
19. 所愧:感到惭愧的是。
20. 岑参:唐朝诗人,以边塞诗著名。
21. 聊尔:轻微地。
22. 耳:语气助词,无实义。
23. 强将:勉强将。
24. 少陵:唐杜甫别号,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又因居于长安城南之少陵,故亦称杜少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次韵庸斋纳凉一首”,乃是以古人纳凉之场景为主题的一首咏怀诗。诗人王阮借描绘夏日庙宇的清凉世界来表现个人内心的悠闲与宁静,同时表达对古人的敬仰之情。
首句“招提竹钥不曾关”中,“招提”是佛教用语,这里指寺庙;“竹钥”则是竹子编成的门闩。作者用这一句来说明尽管炎炎夏日,但寺庙的大门依然敞开着,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句“容我追凉突兀间”,“追凉”指的是追求清凉舒适的环境,“突兀”则是指快速突然的动作或变化。这句话表达出诗人在这样凉爽的环境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心情。
接下来的两联“石甃阴生寒水玉,天灯烁散火云山”,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刻画了寺庙周围的景观。“石甃”是台阶上的石条,“阴生”是说阴凉的地方,“寒水玉”形容水在阳光下闪烁如玉。“天灯”指天上繁星,“烁散”表示星星闪烁不定。这句诗以阴生水玉、星光闪烁的场景传达出夏夜幽静美丽的氛围。
再下面的两联“葛巾当昼何庸脱,葵扇非秋却暂闲”,是对诗人自己夏日装束和动作的描述。“葛巾”是用葛藤编织的头巾,夏天用来遮盖头部以防阳光曝晒;“当昼”是白天,“何庸脱”是诗人自问,意思是为何需要摘下头巾;“葵扇”是一种由向日葵叶制成的扇子,用以扇风取凉;“非秋”即未到秋天,“暂闲”则表示暂时歇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夏日纳凉时的情景,表现出他悠然自得的心境。
最后两句“所愧岑参聊尔耳,强将诗与少陵班”,是对古人岑参及杜甫的怀念。其中“岑参”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少陵”指杜甫,因其曾居于长安东南的少陵原而得名。作者用“所愧”一词表达了对岑参、杜甫的崇敬之意,表示自己虽试图模仿他们的作品,但却难以企及其高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庸斋纳凉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这段时间里,王阮担任了尚书省检法官、国子正等职,政治地位相对稳定。
在宋孝宗时期,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民族矛盾尖锐。金人南下侵扰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阮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安危。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现实,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王阮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纳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在诗中写道:“何事黄尘外,炎炎又火云”,暗示了当时南宋政权面临的困境,以及生活在动乱年代的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同时,他还以“草色成今古,莺声自昔今”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综上所述,《次韵庸斋纳凉一首》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这个时代充满了战乱和社会动荡。而诗人王阮作为一名有责任的官员,通过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