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识山堂一首
山体如如即我身,眼高才是个中人。
锦囊忽上玉楼去,谁复如公更识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就像我的身体,只有目光高远的人才能理解它。忽然之间,锦囊带着秘密上了玉楼,谁能像你一样真正了解其中的真相呢?
去完善
释义
1. 识山堂:诗中提到的地点名称,可能是一座山的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景点。
2. 如如:佛教术语,意指宇宙万物真实不变的状态。这里可能是诗人以佛家的“如如”来描绘山体。
3. 中人:志同道合的人。这里可能意味着有相同审美和品味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山之美的人。
4. 锦囊:用丝线编织成的袋子,用于装书或文件等物。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文人墨客随身携带的笔记,用以记录和创作的工具。
5. 玉楼: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也常用来比喻富贵人家的楼阁。这里可能是象征文人墨客汇集的高雅场所。
去完善
赏析
《寄题识山堂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创作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对识山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首先,诗的第一句“山体如如即我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体比作人的身体,暗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顺应,也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教诲。在这里,诗人以山体为喻,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似性,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紧接着,第二句“眼高才是个中人”则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和发展。这里的“眼高”是指具有高远眼光的人,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理解生活的真谛。而“个中人”则是那些能够体会和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因此,这句诗实际上是在赞美那些具备高远眼光、深刻理解人生的人。
然后,第三句“锦囊忽上玉楼去”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对高尚品德的敬仰。这里,“锦囊”象征着智慧与才华,而“玉楼”则代表着理想的境地。这句诗意味着,当一个人具备了智慧和才学,他就能够攀登到理想的高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第四句“谁复如公更识真”是对第三句的回应和感慨。这里的“谁复如公”是对前面提到的“个中人”的强调和赞美,表达了对那些在人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的敬佩之情。而“更识真”则是对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理解,认为他们能够认识到生活的真谛,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识山堂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在淳熙年间所作。此时正值南宋中期,金兵南下,江山破碎,民生疾苦。而诗人王阮便生于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他同情民生,关心国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屡次遭遇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许多表达个人情怀、忧国忧民的作品。
这首诗的题记,“识山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座山中,此地风景秀丽,却也是战乱的边缘地带。诗人在这里寄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他以山为喻,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岁月沧桑的感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意像山一样坚韧,坚守信念,为国家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