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峡一首
玉渊真水府,三峡跨长虹。
万斛镕银泻,千檛战鼓雄。
倚天危石立,透地密泉通。
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寓含人生哲理的古文诗。下面是我的现代白话文的翻译:
在美丽的玉渊潭底,隐藏着神秘的真水府;犹如横跨长江三峡之上的彩虹。
亿万斛银子般的水流倾泻而下,犹如千击战鼓一样气势磅礴。
悬崖峭壁仿佛倚天而立,而地下水脉贯通着大地。
整个四海都在期盼滋润大地的霖雨,而小龙也已经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
去完善
释义
1. 玉渊:长江三峡西陵峡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的长江边。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如同宝玉一般。
2. 三峡:即长江三峡,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3. 万斛:形容江水之多。斛是古代一种量器,一斛等于十斗,一万斛就表示非常多。
4. 镕银:熔化的金属,这里用来比喻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象。
5. 千檛:形容瀑布发出的声响很大,如同战鼓一样雄壮。
6. 倚天:形容山峰险峻,仿佛要依着天空站立。
7. 密泉:指地下涌出的泉水。
8.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
9. 霖雨:连绵不断的雨水,寓意国家得到贤才的帮助,治理有方。
10. 龙奚:龙的化身,象征着国家的君主或帝王。
去完善
赏析
《游三峡一首》是宋代诗人王阮创作的一首描绘三峡风光的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三峡的独特景色和雄伟气势。
首联“玉渊真水府,三峡跨长虹”,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玉渊”是指三峡中的水色如碧玉般清澈,形象地展示了三峡水的清澈透明。“水府”则形象地描绘出三峡水域的深度,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长虹”比喻三峡的大桥,既体现了三峡的桥梁建设的成就,也展现出三峡的壮观景象。
颔联“万斛镕银泻,千檛战鼓雄”,形象地描绘了三峡水流的汹涌湍急。“万斛镕银泻”形容江水奔腾而下,犹如熔化的白银倾泻而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流的迅猛。“千檛战鼓雄”则以战鼓之声来形容水流的声音,展现出水流的震撼力。
颈联“倚天危石立,透地密泉通”,进一步刻画了三峡的自然景观。“倚天危石立”描绘出三峡两岸陡峭的悬崖峭壁,展现出三峡地形的高峻险要。“透地密泉通”则描述了地下泉水透过地表流淌的景象,表现了三峡地下的丰富水源。
尾联“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三峡水利工程的期望。诗人希望三峡的水利工程能为全国带来甘霖,滋润万物,实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诗人也希望龙王能够长久地镇守三峡,保障三峡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三峡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创作的一首描绘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诗篇。此时,距离宋朝南渡已近百年,尽管政局相对稳定,但国土分裂、民生疾苦等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文人墨客。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王阮在游览三峡时,感慨良多,从而创作出这首壮丽的山水诗。
在这一时期,王阮正处于他的中年和晚年阶段,曾在朝为官,后因与权臣意见不合而辞官归隐。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词坛才子”。他的一些作品,如《游三峡一首》,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观,又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之情。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虽承平日久,但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文人墨客对祖国的河山充满了热爱,希望通过诗歌来传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现实的困境感到忧虑,渴望能有贤明的君主来拯救国家和人民。王阮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