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侍郎二首 其一
献纳论思玉笋班,间因忠谠忤龙颜。
一朝锦水连江水,万里何山与卞山。
道大可能忘济世,名高那得镇投闲。
天教一似苏门下,先到筠阳却诏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提倡并实行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如同精美玉器般的宝贵;在为实现真理和正义而不惜触怒他人时,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并存。这些勇敢的年轻人,一旦有了才华横溢的机会,便能奔流不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成就一番事业。或许因为过于注重追求真理,而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当被埋没。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会像爱护宝藏一样对待他们,就像当年苏轼在庐山之下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最终造福了整个国家。
去完善
释义
1. 献纳:向皇帝进献建议、报告政务等。
2. 论思:议论思考国家大事。
3. 玉笋班:唐代翰林院的别称。
4. 忠谠:忠诚正直的言论。
5. 忤龙颜:触怒了皇帝的脸色。
6. 一朝:一天之间。
7. 锦水:锦江,在四川省成都市南。
8. 江水:长江。
9. 何山:何处是山,喻指何处是好去处。
10. 卞山:位于江苏溧阳市,有著名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11. 道大:道德高尚,学问渊博。
12. 济世:救助世人,指治理国家。
13. 名高:名声显赫。
14. 镇投闲:镇定自若地度过闲暇时光。
15. 苏门下:指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任翰林院大学士。
16. 先到筠阳:筠阳,今江西高安市,曾是南宋时期的交通要道。这里指沈侍郎被任命为筠阳刺史。
17. 诏还:奉诏返回朝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沈侍郎的深深关切和美好祝愿。诗句中,作者以"献纳论思玉笋班"起笔,暗示了友人在朝中的地位和价值。而"间因忠谠忤龙颜"则透露出沈侍郎坚守道义、直言不讳的品质。接下来的"一朝锦水连江水",象征着友人的离开,"万里何山与卞山"则描绘出友人离别的地域特征。"道大可能忘济世,名高那得镇投闲"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生活的期许。最后一句"天教一似苏门下,先到筠阳却诏还"则是表达出作者对于友人的深挚感情以及期待重逢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不舍和祝福,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沈侍郎二首·其一》是南宋文学家王阮于公元1195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一时期,正值金宋对峙的南宋中期,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阮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自幼才华横溢,但因屡次科举不第,一度对功名失去信心,转而投身文学创作。然而,他在文坛上并未受到广泛认可,直至晚年才获得一定的名声。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悟,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哲理和思辨色彩。
在时代背景下,当时金国对南宋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双方关系紧张。南宋朝廷内部又存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政局不稳。在这种环境下,士人阶层普遍面临家国之忧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