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郊访沈洞主一首

标题包含
出郊访沈洞主一首
抖擞尘埃暂出郊,一藤先访羽人巢。 风翻翠浪催禾穗,秋放殷红著树梢。 万里家山怀五老,千年活计却三茅。 明朝便好乘风去,不学浮屠更打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阮,字南卿,号义丰,又号无功居士。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和学者,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挥别世俗纷扰短暂踏入郊区,寻访修仙道友的隐居所。 风吹起绿浪催促谷穗生长,秋天收获一片殷红满挂枝头。 胸怀祖国山水呼唤五老峰,献身修道千年追寻三茅寺。 明天就准备启程乘风而去,不再追随佛教修行而耗费光阴。
去完善
释义
1. 抖擞:振作精神;整理衣冠。 2. 尘埃:指世俗的烦恼和纷扰。 3. 暂:暂时。 4. 出郊:离开城市到郊区。 5. 一藤:一根藤条或绳子。这里可能是用来比喻拜访的过程或者走路的方式。 6. 羽人巢: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比喻沈洞主的住所。 7. 翠浪:绿色的波浪,形容风吹过树叶的样子。 8. 催禾穗:催促禾穗生长。 9. 秋放殷红著树梢:秋天的时候红色的花朵开放在树梢上。 10. 万里家山:遥远的家乡。 11. 五老:传说中的五位神仙,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的五个长辈或者敬仰的人。 12. 千年活计:长期的生计。 13. 三茅:指三茅真君,道教的神仙,这里可能是比喻沈洞主修行的高深。 14. 明朝:明天。 15. 乘风:乘着风力前进。 16. 不学浮屠更打包:不去学习佛教的苦行僧生活。 17. 浮屠:即佛陀,佛教的创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郊寻访隐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抖擞尘埃暂出郊,一藤先访羽人巢”,表达了诗人暂时摆脱尘世纷扰,投身自然,寻访隐士的心情。颔联“风翻翠浪催禾穗,秋放殷红著树梢”,通过对风和禾穗、秋和树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颈联“万里家山怀五老,千年活计却三茅”,表达了对家乡和隐士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明朝便好乘风去,不学浮屠更打包”,表达诗人决心离开世俗,追随隐士生活的心愿。整首诗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郊访沈洞主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9年(宋理宗景定元年),这一年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外患频繁,蒙古军队对南宋的侵略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在这一年里,王阮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他曾任湖南通判,后因触怒权贵被罢免,从此退隐山林。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隐居在郊外的沈洞主。沈洞主是当时的著名隐士,他与王阮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和对时政的忧虑。 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蒙古军队不断南侵,南宋政权日益衰弱。而在朝廷内部,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使得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归隐山林,如沈洞主和王阮等人。他们以山水为伴,以诗歌为寄托,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