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瀑布一首
碧空无雨忽潺潺,此水何人激在山。
塔现玉光依石侧,柱因冰冻沥簷间。
长风浩荡更相和,元气淋漓挽不还。
欲究本来源出处,湘江谁借一枝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蓝天没有下雨却传来潺潺水流声,这水是何人激发在山间?
佛塔露出如玉的光芒依靠在石头旁边,柱子因为冰冻而水滴凝结在屋檐之间。
猛烈的长风吹拂更显气势恢宏,磅礴的大气仿佛无法挽留。
要想探究这水源的起源,那又是谁借用湘江的一支水流呢?
去完善
释义
1. 雪窦: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隅的大龙山南麓,是一处有瀑布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2. 潺潺:形容水流的声音或形容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3. 激在山:指水从山中流出,形成瀑布。
4. 塔现玉光依石侧:描述塔影映射在石头旁边,如同玉石般闪亮。
5. 柱因冰冻沥簷间:描绘柱子因为冰雪而显得晶莹剔透,滴落在屋檐之间。
6. 湘江:湖南的主要河流,源自广西,流经湖南。这里可以理解为代表江南地区。
7. 一枝斑:一种带有纹理或斑纹的美石。这里寓意着江华的奇异景色如同一块美丽的石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窦瀑布的壮观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将瀑布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碧空无雨忽潺潺”,描述了瀑布从高山倾泻而下的场景,强调了其壮美的气势。次句“此水何人激在山”则引发了对瀑布成因的联想,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接下来,诗人通过“塔现玉光依石侧,柱因冰冻沥簷间”这两句,描绘了瀑布周围的环境和景观,展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诗人又以“长风浩荡更相和,元气淋漓挽不还”来赞美瀑布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诗人以“欲究本来源出处,湘江谁借一枝斑”结束了全诗,提出了关于瀑布起源的思考,引人遐想。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窦瀑布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8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在位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阮正生活于战乱之后的临安(今杭州),那时的他虽已有一定的文名,但仍未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因此,他在游览雪窦山瀑布时,可能萌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的超脱之情。
在这一历史时期,南宋王朝已经偏安江南地区,中原地区的广大领土尚被金人占据。宋金两国之间时有战事发生,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尽管如此,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仍然较为繁荣。这使得一些士人选择在隐居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