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闸遇使者议和一首
浩浩水千里,层层隄几重。
谁为此过颡,曲障尔朝宗。
浪散忽成雪,潭昏那见龙。
浮山何足论,圣德务含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辽阔的水域长达千里,一层层的堤坝重重叠叠。
谁在此地体验到了烦恼,曲折的障碍挡住了你回归大海的路。
浪花四散如同白雪飘洒,水潭昏暗难寻巨龙踪迹。
漂浮在水上的小山不足挂齿,陛下的仁爱包容了一切。
去完善
释义
1. "奔牛闸":奔牛闸位于今江苏无锡市北九公里处的古运河上。
2. "使者":使者是指奉使命办事的人,这里指朝廷的使臣。
3. "议和":讨论和平的事宜,这里指两国交涉以寻求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4. "浩浩水千里":形容河水宽广浩渺的景象。
5. "层层隄几重":描述堤坝重重叠叠的样子。
6. "过颡":指水流激起的波浪高出水面,此处用来比喻问题或矛盾。
7. "曲障尔朝宗":曲障指的是曲折的水流;朝宗是百川归海的意思,这里借用河流终至大海的自然现象来形容问题的最终解决。
8. "浪散":浪花散去,形象地描绘出水流的形态变化。
9. "潭昏":指河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深潭的景象。
10. "浮山":此处特指长江江畔的一座小山,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东南。
11. "圣德":颂扬皇帝美德的用语,这里代指国家政权。
12. "含容":包容、宽容,这里象征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对和平的追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奔牛闸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此遇到使者议和的情景。首联“浩浩水千里,层层隄几重”,诗人用浩渺的水面和重叠的堤坝作为背景,突出了场面的宏大与庄重。颔联“谁为此过颡,曲障尔朝宗”,则揭示了诗人对于使者议和事件的关心,他感叹是谁导致了这场纷争,使得双方不得不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颈联“浪散忽成雪,潭昏那见龙”,形象地描述了奔牛闸水域的景象,浪花飞散如雪,深潭昏暗看不见潜藏的蛟龙,这既是对场景的描绘,也是对议和气氛的渲染。尾联“浮山何足论,圣德务含容”,则是诗人对此次议和的希望与期待,希望双方能够放下成见,展现出宽容、包容的姿态,共同解决问题。全诗层次分明,意象生动,充满了诗人对和平与宽容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奔牛闸遇使者议和一首》是南宋文学家王阮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74年,即宋孝宗淳熙年间。当时正值金国南侵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诗人王阮作为南宋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阮的个人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斥,宦途颇为坎坷。这种遭遇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盼。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正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金国多次南下侵扰,导致南宋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不得不派遣使者与金国议和,以求暂时缓和矛盾。王阮在奔牛闸遇到使者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长篇五言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