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飘飘一首
虚飘飘,雪花逢日照,柳絮入春摇。
腐草编浮屋,游丝织彩绡。
老蚌三更光射月,风鸢一片纸干霄。
虚飘飘,比人富贵犹坚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的雪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翩跹起舞;春天的柳絮如同轻盈的舞者随风摇曳。
用枯萎的草茎编制的房子漂浮在水面上,宛如梦境般美丽;蜘蛛丝编织出精美的彩色丝绸,引人入胜。
古老的蚌壳在三更月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风筝借助风力,跃上云霄,如同飞翔在天际的凤凰。
这种轻盈、空灵的状态,就像人生中的富贵荣华一样坚实而永恒。
去完善
释义
1. 虚飘飘:形容轻浮、飘荡的状态。
2. 雪花:指冬天的雪。
3. 日照:指阳光照耀的地方。
4. 柳絮:指柳树的种子,春季时随风飘扬。
5. 腐草:腐烂的草叶。
6. 浮屋:用茅草等物搭成的简易房屋。
7. 游丝:飘荡在空中的一种虫丝。
8. 织彩绡:编织彩色绸缎。
9. 老蚌:年老的蚌。
10. 三更:夜半时分,约为子时。
11. 光射月:月光照射。
12. 风鸢:风筝。
13. 纸干霄:用纸制作的风筝可以在天空飞翔。
14. 坚牢:坚固耐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虚飘飘》描绘了春天雪景、生物活动和物体状态等元素,巧妙地用“虚飘飘”这一词来表现轻盈、灵动的景象。诗人借用自然景象,寓情于物,反映了其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
开头两句,“虚飘飘,雪花逢日照,柳絮入春摇”,作者以飘雪和柳絮为意象,突显出春天轻盈飘逸的气象。他通过对比冬日的沉静和春日的勃发,暗示了自然的更迭以及人生的无常。同时,这两句也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接下来的四句诗:“腐草编浮屋,游丝织彩绡。老蚌三更光射月,风鸢一片纸干霄。”分别描述了四种事物:腐草所编的简陋茅屋、空中飘荡的蛛丝、夜晚发光的老蚌和风筝。这些事物虽然弱小、脆弱,却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诗人借此表达了个体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在结尾处,“虚飘飘,比人富贵犹坚牢。”这句诗意境顿开,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诗人以虚幻的事物来比拟现实中所谓的富贵荣华,意在表明那些看似坚固的东西反而不如轻盈的雪片和风筝来得持久。这种反讽的笔法,恰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总之,这首《虚飘飘》以其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日美景图。在表现自然界缤纷多彩的同时,诗人进一步挖掘了生命哲学的主题,传达了人生哲理及处世智慧,使作品具有深远的意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虚飘飘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据相关资料记载,王阮生活在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约公元1145年前后),这一时期正是南宋抗金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
在了解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之前,我们还需要简要了解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王阮生于官宦世家,曾任职于地方政府,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他的父亲王之望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职,后因反对秦桧求和而被贬谪。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
回到这首诗的背景上来,我们可以得知在这段时间里,王阮遭遇了诸多不幸,如亲人离世、官场失意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虚飘飘一首》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超脱。
总之,《虚飘飘一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诗人王阮及其作品的窗口。在面临重重困难之时,诗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