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湖阴曲一首
上林鸣蛙私邪官,金陵指顾成长安。
唾壶一曲玉如意,声断石城锋镝寒。
从来龙化中兴主,不似黄须阿奴武。
当时斩鞅心下事,今日扬鞭目中虏。
黄埃散漫重瞳微,雨师不洒疑人知。
梦回日转惊已午,马骄风疾那容追。
一声吉语禁门静,万国笙歌丹仗整。
山倾海动忽燃脐,地辟天开谁问鼎。
长江千里真险哉,煌煌晋业流秦淮。
江涛一洗妖氛息,湖阴千古琉璃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林中的蛙声低吟似乎是提醒着官员们的私下不良行为,南京的金陵王气似乎在迅速壮大如同长安的盛世繁华。
用如意的节奏吹奏一首曲子,声音飘荡在石头城上,就像战场上的金属声一样寒冷。
龙是象征皇帝的中兴之主,他的威武勇猛并非出自黄须的士兵。如今那位曾经斩断马鞅决心治理国家的君王已经老了,但面对如今的敌人仍能振作精神。
在这尘土飞扬的战斗中,眼神却略显微弱。风雨没有驱散疑惑,而时局变得更加复杂难明。
梦境变换,太阳已经移动到正午的位置,战马骄傲而狂暴,追击变得愈发困难。
宫廷安静得出奇,只听到一声祝福的声音。此时万国都在庆祝,乐队的调子已经整齐划一。
山川仿佛要倾倒,大海似乎在动荡,突然间有人点燃了烽火。天地之间,谁会问鼎中原呢?
长江千里,真是惊险无比啊!辉煌无比的晋国大业却已随着秦淮河的流水而消逝。
江边的涛声涤荡一切妖邪之气,使湖面恢复了千年的宁静和清澈。
去完善
释义
1.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名,这里代指南京一带地区。
2. 私邪官:可能是写作者自嘲或批评时政的话,但具体含义不详。
3. 金陵:南京的古称。
4. 长安:古都西安的旧称,这里是用来比喻繁华的京城。
5. 唾壶:一种器皿,用玉石制成,形状像鱼,古人常用来击节拍。
6. 玉如意:古代的一种器物,通常用作祈求平安,也有说书和打拍子的作用。
7. 石城:南京的别称,因其地形似石头城垣而得名。
8. 锋镝寒:形容声音尖锐刺耳。
9. 中兴主:在艰难时期重新振兴国家的主宰者。
10. 黄须阿奴武:此处的黄须可能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人物黄祖,阿奴武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名字,这两个人物都曾与中原有过冲突,但这里用他们来隐喻当时的政治局面。
11. 斩鞅心下事:指决心改革之事。
12. 雨师:神话传说中的司雨之神。
13. 重瞳微:形容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
14. 丹仗:皇帝仪仗的一部分,以红色为主。
15. 燃脐:指烽烟四起的国家战乱。
16. 问鼎: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意为试图夺取政权。
17. 秦淮:南京市的一条河流。
18. 妖氛:代指战乱纷争。
19. 湖阴:这里指的是南京附近的湖泊。
去完善
赏析
《续湖阴曲一首》是一首描绘金陵(今南京)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诗人在开篇提到了上林鸣蛙和金陵的长安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紧接着,诗人通过“唾壶一曲”和“声断石城”等词句,描述了金陵的繁华与战乱。这里,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
随后,诗人回顾了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如曹操、刘备等人,他们虽然具有雄才大略,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
接着,诗人通过“黄埃散漫”、“梦回日转”等词句,描绘了金陵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一声吉语禁门静”、“万国笙歌丹仗整”等词句,表达了对国家的祝福和期待。这里,诗人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期待。
最后,诗人以“长江千里真险哉”、“湖阴千古琉璃碧”结尾,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这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续湖阴曲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王阮受到了他的好友杨万里的鼓励和启发,开始了诗歌创作的生涯。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正面临着金国的威胁,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然而,朝廷却对民生疾苦漠不关心,官僚腐败严重。这使王阮深感忧虑和愤怒,于是他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到诗歌创作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王阮以湖阴曲为主题,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他通过对湖阴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哀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